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自設立以來,為群眾提供了線上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渠道,成為各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好幫手。不過,據媒體近日報道,一些地方在具體的運行管理中,存在12345工單“一轉了之”情況,影響了群眾訴求的解決,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所謂“一轉了之”,就是熱線接到群眾反映的問題,簡單登記后便轉給相關部門,至于后續辦得怎么樣、群眾滿不滿意就不管了。群眾滿懷希望打來電話,得到的卻是“已轉交”的冰冷回復,問題懸而未決,熱情漸漸消退,對政府的信任也打了折扣。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環節,實則是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上的絆腳石,直接影響群眾對公共服務的感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啥“一轉了之”會成為一些地方的工作常態?說到底,還是責任沒扛起來。有些熱線工作人員覺得把工單轉出去就完成了任務,至于落實效果,那是具體部門的事。這種“甩包袱”的心態,讓熱線成了簡單的傳聲筒,背離了設立熱線的初衷。還有些地方的考核機制盯的是轉交數量和回復速度,對解決質量、群眾評價關注不夠。在這樣的導向下,“一轉了之”便成了省時省力的“捷徑”,卻讓群眾的“急難愁盼”落了空。
流程上的模糊地帶也給“一轉了之”留了空子。有些問題涉及多個部門,責任劃分不清晰,工單轉過去后,部門之間你推我擋,誰都不愿牽頭負責。而熱線在中間缺乏有效的協調督辦機制,只能眼睜睜看著問題“石沉大海”。時間一長,“轉”成了應付,“辦”沒了下文,群眾的訴求自然難以得到滿足。
最近,《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和提升12345熱線服務的意見》正式發布,對12345熱線運行管理、提質增效等方面進一步提出了新要求,也為根治“一轉了之”指明了方向。要讓熱線真正熱起來,就得扎緊制度的籠子。建立“受理—轉交—辦理—反饋—回訪”的閉環機制,每個環節都明確責任主體和時間節點,讓工單流轉的每一步都有跡可循、有據可查。對推諉扯皮、拖延辦理的要嚴肅追責問責,讓“一轉了之”的念頭不敢有、不能有。要打破部門壁壘,對跨部門的復雜問題,熱線要主動牽頭,明確主責部門和配合部門,通過建立聯席會議、信息共享等機制,凝聚解決問題的合力,避免出現“多頭管理”卻“無人負責”的局面。(來源: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