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李佳欣 戴夢涵)“松滋魚糕‘蒸’出千年味,說鼓子‘唱’響家鄉(xiāng)情!”湖北省松滋市王家橋鎮(zhèn)的孩子們用清亮的普通話齊聲念著,聲音里滿是對家鄉(xiāng)的驕傲。這是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青葵志愿服務隊“舌尖上的非遺松滋”專題課堂上的生動一幕。
為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助力鄉(xiāng)村振興,近日,湖北二師青葵志愿服務隊赴松滋市王家橋鎮(zhèn)、斯家場鎮(zhèn),開展為期19天的“推普+”系列活動。
為了上好非遺課,志愿者們做足了功課——他們提前來到松滋市群眾藝術館,在講解員的細致解說下,深入了解松滋當?shù)氐姆沁z文化——把松滋說鼓子從街頭巷尾的吆喝到登臺演出的變遷一一記錄……“用普通話把魚糕的香、說鼓子的韻講給更多人聽,咱們家鄉(xiāng)的味道和腔調(diào),才能像洈水河的水一樣,流得更遠,記得更牢!”志愿者全燚在授課時說道。
在為期數(shù)日的調(diào)研中,服務隊采用“鄉(xiāng)音溝通+普通話引導”的雙語模式,深入松滋市王家橋鎮(zhèn)、斯家場鎮(zhèn)2個社區(qū),5個村落開展實地調(diào)研。隊員們還與村支書、鄉(xiāng)村教師、個體商戶等群體進行了交流,詳細了解不同場景下普通話的使用情況。通過梳理分析收集的信息,掌握當?shù)夭煌挲g群體的語言使用習慣與學習需求,為后續(xù)開展精準化、分眾化的推普服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緊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與鄉(xiāng)村振興的脈絡,青葵志愿服務隊在實踐中搭起了“理念引領、校地協(xié)同、多維賦能”的服務體系。19天的“推普+”活動,不僅讓更多村民能流利說普通話,更讓語言成為紐帶:用普通話講非遺故事,讓老手藝走出鄉(xiāng)關;用普通話傳遞政策精神,讓鄉(xiāng)村治理更順暢。
“普語連民心,鄉(xiāng)韻綻新顏。”湖北二師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支年輕的隊伍將繼續(xù)深耕基層,讓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像江漢平原的春風一樣,吹進田間地頭,成為連接城鄉(xiāng)、助力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堅實橋梁。
作者:程墨 李佳欣 戴夢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