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韋帕”過境后的7月21日,深汕特別合作區鲘門的海灘成了“天然海鮮市場”——退潮后的灘涂上,貝類等海鮮遍地可見,居民們冒雨拎桶趕海,不少人收獲“爆桶”,直呼實現了“海鮮自由”。這場不期而遇的“自然饋贈”,讓雨中的海灘充滿了歡聲笑語,也成了街坊們熱議的鮮活話題。
居民在深汕特別合作區鲘門撿到的滿桶海鮮
這份快樂誠然動人,但熱鬧背后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臺風外圍環流尚未完全消散,沿海風浪依舊暗藏卷人危機;沙灘上可能遺留的尖銳雜物、海水中潛伏的有毒生物,以及海鮮可能攜帶的污染物,都在提醒著:這份“饋贈”的背后,藏著需要警惕的安全隱患。
此時,守護這份快樂,更需要職能部門的“精準護航”,不妨在灘涂入口設置醒目的風險提示牌,用方言廣播循環提醒風浪隱患;組織人員及時清理沙灘雜物,劃定相對安全的活動區域;通過社區群、短視頻平臺,用本地人聽得進的話科普“海鮮能不能吃”“潮水何時最危險”。對遠道而來的游客,可安排志愿者引導勸返,既不掃了本地人“靠海吃海”的興致,也為異鄉人筑起安全防線。
趕海的快樂貴在隨性,而安全的底線需要剛性守護。當職能部門的細致服務與民眾的自我防范形成合力,這份臺風后的“小確幸”才能真正安心落地——畢竟,比桶里的海鮮更珍貴的,是每一個趕海人平安歸家的身影。
來源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圖 李曉雨
(來源:羊城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