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阿拉善7月22日電 題:老中青接力 在“生命禁區”守護大漠暢通
作者 張瑋 徐創兵
入伏后的內蒙古西部戈壁深處,地表溫度可高達70℃,沿著臨策鐵路線,常常會看到一個個汗流浹背的身影維護著這趟線路的安全暢通。
臨策鐵路768公里的“鋼鐵動脈”穿越80%的極端干旱區和沙漠邊緣,65%的區段飽受沙害,近400公里是無人區。這里夏季地表溫度可高達70℃,冬季嚴寒跌破-40℃,“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常態。
在這片“生命禁區”中,老中青三代鐵路維護管理人員(簡稱維管人)接力守護著大漠鐵線路。
圖為王靜濤(右一)正在接光纜。 徐創兵 攝
二十載“活地圖”踏遍每一寸線路
狂風卷沙,天地昏黃,能見度不足十米。青年通信工杜晗樂在基站區間迷失方向,老師傅王靜濤布滿老繭的手搭在他肩上,通過辨認被風沙半掩的光纜標石,指向一個方位:“跟我走,故障點在K326+900!”聲音穿透風沙,底氣十足。
自線路建設起,王靜濤與這片風沙之地相守相伴了20年,他踏遍了管內每一寸線路,被同事們稱為“活地圖”。
現場的每一座直放站、每一段光纜路徑、每一個接頭盒位置,乃至每一處“風險點”,都深鐫在王靜濤的腦中。
趕到故障點,風沙未減,王靜濤用身體擋住風沙,支起作業帳篷,熟練地打開接頭盒,精準操作。OTDR測試、光纖檢查……他是通信團隊的技術核心與精神支柱,解決無數難題。
“干通信維護,就得像戈壁上的通信鐵塔和延綿的光纜,風沙再狂,根基要穩、傳輸得準!”王靜濤笑著說。
圖為李東東和同事攀上電桿檢修變壓器。 徐創兵 攝
寒夜里的“急先鋒”與時間賽跑
“調度急報!額濟納變配電所主干跳閘,大面積停電!”冬夜里凌晨3時,刺耳的鈴聲劃破沉寂,技術主管李東東一躍而起,帶領隊員沖向戈壁。
寒風如刀,搶修車在荒原顛簸。鎖定故障點,李東東利落地系好安全繩,攀上冰冷電桿,摘掉手套僅幾秒,手指便凍得鉆心疼。高空寒風中,他沉穩地完成安全接地,借助儀器在覆滿冰霜的設備間仔細排查。
“必須最快恢復供電!”冰冷的金屬幾乎粘掉皮肉,但他顧不得那么多。
寒夜搶修是中年骨干團隊的日??s影,他們既有老師傅的豐富經驗,又善于用新技術攻堅克難。
“點多線長、環境極端,應急搶修是家常便飯,更是對整個團隊協作力與穩定內核的考驗?!崩顤|東回憶,一次強沙塵暴致多處斷電,他們組建突擊隊,在能見度不足5米的混沌中奮戰十幾個小時,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供電。
搶修間隙,借著車燈,李東東不忘指著圖紙向青年員工講解:“看這里,風沙大易致端子氧化松動……”
圖為丁想全更換高柱信號機燈泡。 徐創兵 攝
新生代“新銳兵”書寫成長答卷
酷熱午后,警報驟響?!疤禊Z湖西站下行咽喉主燈絲斷絲!”“00后”丁想全抓起工具包隨師傅沖向現場。
烈日炙烤,軌旁地表超50℃,仰望高聳的信號機柱,恐高感襲來,丁想全深吸一口氣,一步步攀登。滾燙的金屬梯灼掌心烤手心,汗水蜇痛雙眼,“那也得咬緊牙關專注地處理故障?!?/p>
從都市繁華到戈壁孤寂,落差曾讓像丁想全這樣的年輕人迷茫。“但目睹師傅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行車眼睛’,感受‘擇一事終一生’的匠心傳承,讓我找到了扎根的價值和歸屬。”
去年冬夜,區間軌道電路突發“紅光帶”,丁想全和幾位年輕同事在師傅的帶領下,套上冰冷的工裝沖進寒夜。手指凍僵麻木,仍配合師傅敲擊塞釘、分析數據,精準定位故障。“雖然條件艱苦,但看到故障排除后列車安全駛過,我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充滿意義?!?/p>
年輕的臉龐褪去稚嫩,閃耀著接過重擔的光彩。丁想全和他的伙伴們白天隨師巡檢,夜晚聚在一起鉆研圖紙案例?!爸粸閼备旄鼫??!?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