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在中巴經濟合作日益緊密的今天,
鮮為人知的是,這段跨越千年的友好往來,竟與1300多年前波斯古國的東遷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還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
而這段被歲月塵封的往事,不僅見證了古代文明的交融,也為現代中巴關系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公元651年,薩珊波斯帝國在阿拉伯帝國的鐵騎下轟然崩塌,末代王子卑路斯率領殘部約一萬人踏上了東遷的征程。
他們的目的地是東方的唐朝,一個在當時以包容開放著稱的文明古國。
波斯東遷的路線充滿艱辛,從伊朗出發,他們不僅要翻山越嶺穿越阿富汗邊境地帶,還要經過俾路支地區進入帕米爾高原。
這一路上,他們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躲避阿拉伯騎兵的追擊,饑餓、寒冷、叛變如影隨形。
許多人倒在了途中,但卑路斯始終堅信,只要抵達唐朝,就能找到新的希望。
最終卑路斯一行成功抵達唐朝,唐高宗李治將治所設在疾陵城,并冊封卑路斯為“波斯都督”,授予軍事和行政權力。
武則天時期,還為他們修建了“波斯胡寺”,這是中國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之一。
但波斯都護府并非簡單的避難所,后來成為唐朝在西域的重要軍事和行政據點,它承擔著防御阿拉伯帝國東擴的任務,還成為唐朝與中亞、西亞交流的橋梁。
在都護府內,波斯舊貴族擔任重要官職,城內居民使用多種語言,文化風格多元。
唐朝為波斯人提供了土地、軍械和官職,使其真正融入了唐朝的政治和社會體系。
李治和武則天
大唐“波斯都護府”
卑路斯的子孫們白天操練軍事,晚上學習文化,逐漸適應了唐朝的生活。
波斯商隊活躍在絲綢之路上,將中亞的香料、寶石運往中國,換回瓷器、絲綢和茶葉,這種貿易往來促進經濟發展也加深了文化交流。
唐高宗還冊封卑路斯為“波斯王”,名義上復立舊國,實則使其成為唐朝的外臣。
進入長安的卑路斯家族被安排進軍事系統,擔任右威衛將軍等武職,他們的后代也接受了唐朝的教育。
波斯商人在長安開設店鋪,經營香料、琉璃等商品,成為長安商業活動的重要參與者。
乾陵內六十一個蕃臣像
波斯工匠帶來了先進的技藝,如金銀器和玻璃器制作,深受唐朝貴族的喜愛,
波斯女性的妝容和服飾也影響了盛唐的時尚潮流,唐三彩仕女俑的頭飾和服裝線條中,不難發現波斯文化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波斯人帶來了祆教、景教等,與佛教、道教等在長安和諧共處,波斯人開始在長安安居樂業。
波斯東遷的歷史不僅影響了唐朝,也為現代中巴關系奠定了基礎。
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其語言和文化保留了古波斯的特點,因此被認為是波斯人的分支。
波斯帝國
在歷史上,俾路支地區曾是波斯帝國的一部分,后被英國殖民分割。
現代中巴經濟走廊的關鍵節點瓜達爾港就位于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瓜達爾港的建設也成為了中巴友誼的象征。
如今中巴經濟走廊的合作圖景正不斷開啟新篇章,瓜達爾新國際機場的塔臺已亮起引導航班的信號燈,
這座年吞吐量達兩百萬人次的樞紐,讓阿拉伯海沿岸的港口城市與北京、烏魯木齊形成4小時航空圈,而白沙瓦市郊的中巴友誼醫院里中國醫療隊正通過遠程診療系統為當地患者會診。
從1300多年前波斯王子卑路斯率部東遷至唐朝,到現代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
波斯東遷不僅促進了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的交流,也為現代中巴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淵源。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
在當今世界,中巴經濟合作不僅是經濟上的互利共贏,更是文明交流的典范,這種合作并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
未來,隨著中巴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兩國的友好往來必將續寫新的篇章。
參考資料:
1. 《舊唐書·西域傳》
2. 《新唐書·西域傳》
3. 《大唐西域記》
4. 《巴基斯坦史》,伊克巴爾·艾哈邁德著
5. 《中巴經濟走廊發展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
6. 《瓜達爾港:戰略意義與發展前景》,國際在線
7. 《俾路支人:歷史與現狀》,陳知諫.觀事
8. 《波斯帝國史》,A. T. 奧姆斯特德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