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海軍高調宣揚"戴高樂"號航母的印太巡航,卻自曝在南海被中國40艘軍艦圍堵,甚至遭遇山東艦。一邊吹噓"實力威懾",一邊又承認未穿越臺海,這場"克萊蒙梭-25"行動究竟暴露了法國怎樣的戰略尷尬?
英國專業防務媒體《海軍新聞》在20日自爆出一個大新聞,復盤了"戴高樂"號航母戰斗群進行“克萊蒙梭-25號”行動期間遭遇的事情,細節頗耐人尋味。
前不久,這支由1艘核動力航母、1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核潛艇及支援艦組成的航母編隊,從土倫港出發,穿越蘇伊士運河,經印度洋進入南海,號稱是1960年以來法國航母首次現身亞太。
法軍將領得意地宣稱,此行是為"捍衛航行自由"和法國在印太的"國家利益",還和印度搞了雙航母演習,并聯合美日菲在南海演練。
不過,法國人的高調很快被現實潑了冷水。據法國軍官透露,他們的航母編隊剛進入呂宋海峽,就被中國054A護衛艦盯上,隨后更發現30到40艘中國軍艦在南?;顒?,規模相當令人震撼。
不僅如此,法方還自曝此行遭遇了中國山東艦。而面對中國山東艦和40艘軍艦的威壓,一名法國海軍上將竟大言不慚地聲稱"已做好戰斗準備"。
不過,中法兩國并未發生海上對峙,否則就是個大新聞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法國人時隔多日重提此事,還強行給自己臉上貼金,把此次“戴高樂”號航母能夠"平安無事"返航歸功于自身"強大實力",稱中國對法國"區別對待"。
從這番話來看,我們就能了解法國為什么要自爆克萊蒙梭-25號”行動細節,目的就是為了通過渲染“法國航母在中國航母和40艘軍艦圍堵下全身而退”這件事,來彰顯法蘭西的全球影響力和法國海軍的實力。
但這不炫耀不要緊,一炫耀,反而暴露了法國海軍的實力。
"戴高樂"號的家底實在算不上雄厚,這艘滿載4.25萬噸的核動力航母,噸位還不如中國076兩棲艦,因直接挪用核潛艇反應堆導致航速僅25節,故障頻發。其搭載的24架"陣風"戰機,性能更是被巴基斯坦戰場上的殲-10CE戳破神話。
相比之下,山東艦搭載的殲-15重型艦載機、配合區域拒止體系,真要對抗,法國人恐怕連"做好戰斗準備"的機會都沒有。
法國吹噓在航母部署4個數據中心是"技術突破",卻對054A護衛艦如影隨形的跟蹤束手無策,所謂"核動力優勢"在體系化作戰面前成了擺設。
法國人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是因為中國的克制和專業,而非自己吹噓的“強大實力”。
法國早已是外強中干,這幾年軍事行動異常活躍,也是想重新構建自身在歐洲乃至全球的影響力。
但中國早已經不是以前的中國,在如今的中國面前,西方國家早已經沒有叫囂的底氣,就像此次,法國一邊吹噓自己在中國海軍面前全身而退,一年又刻意強調自己并未穿越臺海,稱"幾個月前已有護衛艦走過",這實際上,就是擔心自己的行為會觸及中方紅線。
要知道,中國僅在南海就常態部署40艘軍艦,比法國海軍總規模還大,法軍官也表示,中國有能力封鎖航道,正是對解放軍實力的變相承認。
這場行動,暴露出法國印太戰略的深層矛盾。打著"維護前殖民地利益"的旗號,實則想借美日菲同盟刷存在感。
但法國既無美國那樣的全球投送能力,又缺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的新銳技術,只能靠60年首訪亞太的噱頭撐場面。其聯合印度搞雙航母演習、在菲律賓停靠等動作,看似熱鬧,卻改變不了區域力量對比。
中國僅用常態化部署就消解了法國的"航行自由"表演,連警告通信都懶得發,這種降維打擊式的淡定,比直接對抗更讓法國難堪。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1966年戴高樂將軍退出北約軍事體系,展現法國獨立外交;如今馬克龍政府一邊喊著"歐洲戰略自主",一邊讓航母給美國印太戰略當配角。
法國軍官時常抱怨"被中俄軍機軍艦圍觀",卻不愿承認,正是追隨美國搞"航行自由"挑釁,才招致反制。
而這一次,當中國海軍用40艘軍艦的"靜默圍觀"取代直接對抗時,實際上已掌握戰略主動權,中國海軍既彰顯實力,又避免落入西方炒作"中國威脅"的話術陷阱。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未來歐洲軍事介入亞太的后果已清晰可見。在解放軍體系化作戰力量面前,歐洲所謂"遠征軍"更像儀仗隊。
如今,連美國航母都對中國海軍退避三舍,區區法國航母又能掀起什么風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