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鳥資本
6月16日,港交所信息顯示,繼泡泡瑪特、蜜雪冰城、衛龍等豫籍消費品牌完成港股登陸后,源自河南安陽的火鍋品牌——巴奴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奴”)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沖刺資本市場,此次IPO由中金公司及招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采用直營模式的巴奴,在整個連鎖火鍋行業中,門店規模并不突出,當前其門店數量為145家。
2022-2024年,巴奴營業收入分別為14.33億元、21.12億元和23.0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19萬元、1.02億元和1.23億元。
還有一個矛盾的現象:一邊是“品質火鍋第一品牌”的自我定位,2024年以3.1%的市占率穩居人均120元以上品質火鍋賽道榜首;另一邊則是78.6%的門店扎堆二線及以下城市,客單價從2022年147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138元的現實。
2025年1月,巴奴向股東宣派股息7000萬元,按杜中兵夫婦83.38% 的持股比例計算,二人分得超5800萬元。這一動作發生在遞交上市申請前5個月,彼時公司2024年凈利潤僅1.23億元,分紅金額占比高達56.9%。
在火鍋行業“閉店多于開店”的馬太效應下,巴奴的IPO之路,更像是一場“品質神話與市場規模能否兼得”的博弈。
品質定位與市場選擇的錯位
巴奴在招股書中反復強調,其與傳統火鍋的差異在于“食材選用、健康標準及整體用餐體驗”,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定義,將自己歸入“品質火鍋”陣營——這一細分市場的核心特征是客單價120元以上。
從數據看,巴奴確實達標:2022-2024年客單價分別為147元、150元、142元,即使 2025年一季度該數字降至138元,也仍高于120元的門檻。
招股書中稱,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以收入計,巴奴在2024年中國火鍋市場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約為0.4%;在中國品質火鍋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約為3.1%。
但“品質火鍋第一名”巴奴的市場選擇卻呈現另一幅圖景:截至 2025年3月31日,巴奴144家直營店中,僅30家位于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占比不足21%;此外81家位于二線城市,33家位于三線及以下城市,這樣的布局頗有點 “既下沉又不深沉”的獨特布局,與品質火鍋通常聚焦一線城市的印象形成反差。
2024年,火鍋行業整體客單價呈下行趨勢,海底撈從2023年99.1元降至97.5元,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湊湊更從142.3元跌至123.5元,均通過降價適應市場。巴奴雖未大幅調價,但通過“蔬菜月月新”、“三格鍋拆分”等策略變相降低消費門檻,反映出其高定位在非一線市場的適應性壓力。2024年同店銷售額同比下滑9.9%,盡管2025年一季度翻臺率回升至3.7次/天,但一線城市門店經營利潤率(20.7%)仍低于二線及以下城市(24.5%),暗示品質溢價在低線市場難以充分兌現。
可以說,巴奴的“品質火鍋”定位與市場選擇存在結構性錯位:高客單價在非一線市場面臨消費能力制約,而下沉市場的成本效率優勢又因供應鏈問題被稀釋。如何在堅守品質與適應市場間找到平衡,將成為其IPO后能否持續領跑品質賽道的關鍵。
套現式分紅與品控危機的信任裂痕
巴奴的股權結構呈現出典型的家族控制特征。
招股書顯示,創始人杜中兵與其配偶韓艷麗通過兩家公司合計控制83.38%的投票權,外部股東中僅番茄資本持股7.95%,微光創投持股不足1%。這種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在決策效率上具備優勢,但也引發了對公司治理的擔憂。
最受爭議的是 IPO 前的 “突擊分紅”。
2025年1月,巴奴向股東宣派股息7000萬元,按杜中兵夫婦83.38% 的持股比例計算,二人分得超5800萬元。這一動作發生在遞交上市申請前5個月,彼時公司2024年凈利潤僅1.23億元,分紅金額占比高達56.9%。
對比同行,海底撈2024年凈利潤47.1億元,分紅率為30%;呷哺呷哺在虧損狀態下則暫停分紅。在擴張關鍵期大額分紅,巴奴此舉被質疑為“套現式分紅”,加劇了市場對其資金鏈健康度的擔憂。
“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巴奴這句喊了十年的口號,卻正在逐漸被一系列品質爭議所侵蝕。
2023年,巴奴主推的“富硒土豆”被曝硒含量僅為宣傳值的 1/10,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數據顯示,其實際硒含量為0.0078mg/kg,遠低于其宣稱的0.09mg/kg,甚至低于國家標準0.015mg/kg。盡管巴奴解釋為“加工浸泡導致流失”并下架產品,但消費者對其“產品主義”的信任已出現裂痕。
更致命的是,同年9月,巴奴子品牌 “超島自選火鍋”的羊肉卷被檢出鴨肉成分,盡管涉事門店被罰款 44.8 萬元,但該子品牌由杜中兵之子杜夯運營,食材由巴奴中央廚房統一配送,無疑讓“母公司品控失職”的標簽難以撕除。最終,巴奴賠付消費者 835.4 萬元,并關閉所有超島門店,但品牌形象已嚴重受損。
2025年3月,巴奴創始人杜中兵的言論又進一步放大了信任危機。在一場直播中杜中兵稱, “月薪 5000 就不要吃火鍋,吃麻辣燙就好了”,盡管事后其澄清為“斷章取義”,但“階層消費”的標簽已牢牢貼在巴奴身上。
有數據顯示,該事件發生后,巴奴Z世代消費者占比從35%降至22%,社交媒體上“巴奴嫌貧愛富”的話題閱讀量超5億次,其品牌形象遭受重創。如何在IPO后平衡家族控制與現代化治理、修復“產品主義”人設,將成為其能否贏得資本市場信任的關鍵。
擴張計劃與供應鏈能力的匹配難題
支撐巴奴“品質神話”的,是其重金打造的“第三代供應鏈”體系。
根據招股書,該體系包含5大集倉儲物流于一體的綜合性中央廚房(河南新鄉、河北廊坊、江蘇無錫、廣東東莞、云南昆明),雖然巴奴強調,其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了“日配+全程冷鏈”的供應能力,然而,由于實際因門店分散或數量少,導致其跨區域物流成本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2024年,巴奴物流費用占營收比重達4.8%,而海底撈則憑借1368家門店的規模效應,其物流相關成本僅占供應鏈總成本的30%(約合營收的2.3%)。盡管巴奴通過中央廚房實現了食材“當天不隔夜”的承諾,但高企的物流成本直接壓縮了利潤空間——2024年巴奴凈利潤率5.3%,不足海底撈(11.01%)的一半。
為破解供應鏈覆蓋不足的難題,巴奴計劃在河南、陜西、湖北等6省建設衛星倉,單倉投資400-500萬元,總預算2.3億元。然而,這一經濟模型要求單倉覆蓋30-50家門店,而目前江蘇僅12家門店、東莞尚未布局,衛星倉的提前建設可能加劇短期成本負擔。招股書顯示,2024年巴奴單店年均營收1591萬元,僅為海底撈(3123萬元)的51%,供應鏈的固定投入難以被規模攤薄。
巴奴堅持直營以保障品質,但門店擴張速度顯著滯后于供應鏈投入。2024年其145家門店創造23.07億元營收,而海底撈以近10倍的門店規模(1368家)實現427.5億元營收。盡管巴奴計劃未來三年新增177家門店,但當前年均24家的擴張速度仍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種“重資產、慢擴張”的模式,將導致其供應鏈效率優勢難以充分釋放。
結語:
巴奴的IPO之路,折射出中高端餐飲品牌在品質與規模間的普遍困境。其“產品主義”理念支撐了差異化定位,但市場布局的錯位、股權集中下的治理隱患、供應鏈擴張的成本陷阱,共同構成增長悖論。在消費理性化、行業加速整合的背景下,巴奴需要證明的不僅是“品質能打”,更是“模式可持續”。
從河南安陽的第一家店到港交所的上市申請,24年的發展讓巴奴站在了新起點。但資本市場的認可從不依賴口號,而是取決于能否在二三線市場平衡價格與品質、用治理透明化解股權集中爭議、讓供應鏈投入轉化為規模優勢。
這場關于“小而美”與“大而強”的抉擇,將決定巴奴能否真正成為火鍋行業的“品質標桿”,而非又一個曇花一現的資本故事。
※此文為翠鳥資本原創文章,未獲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