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執導且參演的《戲臺》,終于來了。
無論是陳佩斯過去的名氣,還是后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骨,都讓《戲臺》這部陳佩斯歸來后的首部熒幕作品,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存在。
可惜的是,點映過后,這部《戲臺》的口碑,卻是毀譽參半的。
首當其沖的“毀”,就在于這部戲出現了一個“工具人”:六姨太。
六姨太的存在,注定了《戲臺》的口碑分很難上去,原因很簡單:這個角色在劇中全程充當“工具人”的效果,有她,并不會更精彩,沒她,不會傷筋動骨。
更重要的是:六姨太為這部戲提供了“搖床”的戲份,這樣的設定,在女拳橫行的時代,是非常招人謾罵的。
果不其然,現在互聯網上,已經有“男凝”、“老登”等針對《戲臺》的謾罵了。
當然。
就算是拋開“六姨太”的存在,《戲臺》也并非清一色的好評!
之所以把六姨太放在最前邊,主要是有關“六姨太”的口碑,不夸張地說:只有情緒輸出,毫無營養可言,不具備任何的參考性。
《戲臺》真正的“毀譽”,主要在劇情與故事,非常的平庸,沒有太高的升華,黃渤也只是黃渤,并無太大的亮點,整體來看:《戲臺》, 只有情懷。
不過相比于故事平庸的“毀”,《戲臺》的贊譽,顯然更豐富多彩。
首當其沖的,就是這部戲埋在“平庸故事下”的深刻隱喻:《戲臺》的隱喻有兩種。
第一重甚至不算是隱喻,都快攤開牌了:黃渤主演的“大嗓兒”只是茶館小二,只因跟人吹噓一二什么角兒都見過,什么戲都能喉倆嗓子,于是被剛剛入城的大軍閥洪大帥誤以為他是名角兒。
想看戲的洪大帥,點名讓大嗓兒唱霸王。
于是就有了《戲臺》名場面:臺上是外行的大嗓兒唱的霸王,臺下是翹首以待“名角”金嘯天登臺不成而要退票砸場子的觀眾,在臺的后邊,是帶著兵,拿著槍,強硬地指揮戲班子的人改戲,要求“霸王不能死”的洪大帥。
時代背景下的強權與人物,還有擺在明面上的陳佩斯想要表達的含義:外行指導內行,必然亂成一鍋粥。
隱隱約約,有在映射當年退隱之事的韻味兒。
除了擺在明面上的“外內行”隱喻,其深層次的隱喻,是對時代的致敬。
《戲臺》的戲劇性在于:洪大帥熙熙攘攘亂指揮的時候,就是洪大帥帶著兵攻城的時刻,前一秒還是“人上人”的洪大帥,只能提起褲子就跑路,前后反差之大,何嘗又是一場“戲”?
人生如戲,在這一刻具象化了。
但這并不是最絕的!
更絕的是:藍大帥入城后,就看上了男旦鳳小桐。
這一刻,城頭的旗幟在更替,城內的“掌權人”在更換,唯一不變的,就是什么都沒變,洪大帥變成了藍大帥又如何?沒準過幾天,藍大帥又變回了洪大帥或者變成了黑大帥。
《戲臺》的故事是否平庸無法評定,但從時代的致敬與深刻的人性隱喻來看,《戲臺》興許無法和眾多經典相比,但在這個暑假,絕對算得上一部佳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