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兵韜志略|美攻擊型核潛艇首泊冰島,對北極戰略布局全面升級)
熱點新聞:日前,美國海軍“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紐波特紐斯”號首次停靠冰島雷克雅未克港。在此之前,冰島政府曾于2023年4月授權美國核潛艇在不攜帶核武器的前提下,在冰島海岸進行短暫停留,但當時美國核潛艇主要停靠在距離冰島海岸幾公里處維修,沒有停靠港口。
點評:近年來,北極地區對抗形勢日益緊張,潛在沖突爆發點不斷增多。在這種情況下,美將攻擊型核動力潛艇首次在冰島港口正式停靠,不僅打破了冰島數十年來的軍事禁忌,更加劇了北極地緣博弈,同時也標志著美國對北極戰略布局的全面升級,揭開了大國圍繞極地霸權的新一輪暗戰序幕。
美海軍“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紐波特紐斯”號靠泊冰島港口
推動美冰防務合作關系進入新階段
美國與冰島的防務合作是一段交織著地緣博弈、資源爭奪與戰略妥協的發展歷程。這段歷程不僅塑造了冰島的國家命運,更成為北極軍事化進程的縮影。1951年,冰島與美國簽訂《防務協定》,允許美軍永久駐軍并控制凱夫拉維克基地。這一協議使冰島成為北約在北大西洋的“不沉航母”,其領空與領海完全由美軍監控。作為交換,美國承擔冰島全部國防開支。冷戰結束后,美軍關閉了在冰島凱夫拉維克基地的戰斗機聯隊,僅保留600人后勤部隊,并通過部署C-17運輸機與“全球鷹”無人機,使其成為北約在北極的物資中轉站。
近年來,隨著北極戰略地位不斷上升,美國加速對北極航道的爭奪,開始重新重視冰島的戰略價值,并將其作為“全面重啟”北極競賽的支點國家。2013年,美國與冰島聯合發布《北極航道聯合聲明》,強調“航行自由”原則。根據這份聲明,美軍破冰船“希利”號開始定期停靠雷克雅未克港,為后續軍事化鋪路。 2019年8月,美軍B-2隱身轟炸機首次降落凱夫拉維克基地,其飛行軌跡覆蓋俄羅斯北方艦隊核潛艇活動區域,引發全球關注。美國為該基地耗資1.8億美元改造跑道,并部署AN/TPY-2反導雷達,把冰島打造成為北約反導體系的北極節點。2021年,美國空軍再次部署了三架B-2轟炸機和配套遠程運輸機到冰島,并在北極地區進行了轟炸訓練。2023年,冰島議會通過《領海通行法案》,允許美軍核潛艇在不攜帶核武器前提下停靠港口,使得核潛艇通道合法化。隨后,美軍核潛艇在其領海進行過6次短暫停靠換員。作為回報,美國承諾投資10億美元升級雷克雅未克港基礎設施,包括建設北極級浮動碼頭等。
GIUK缺口在冷戰時期就是美蘇水下暗戰非常激烈的地方
此次美國 “紐波特紐斯”號核潛艇停靠冰島雷克雅未克港,將其在冰島的軍事存在從空中向水下延伸,形成了更立體的戰略布局,同時體現了美冰防務合作正在進入“常態化存在”階段。美國海軍歐洲—非洲司令部司令斯圖爾特·芒什上將直言:“這次港口訪問是關鍵時刻,彰顯了我們對集體防御和北極安全的堅定承諾。”根據新修訂的《防務合作執行計劃》,美軍將每季度派遣1艘攻擊核潛艇駐泊冰島(周期從72小時延長至15天),在凱夫拉維克基地部署MQ-4C“海神”無人機,構建24小時北極監視網絡聯合開發“極光”衛星星座,以提升對俄北方艦隊核潛艇的定位精度。這種“非駐軍但開放后勤”的模式,既規避了北約直接軍事化爭議,又為美軍提供了靈活部署空間,推動美冰防務合作深化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俄羅斯核潛艇在北極活動
實現冰島地緣價值戰略提升
此次美軍核潛艇停靠冰島雷克雅未克,絕非臨時補給的偶然動作,而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對俄戰略試探,是美國提升冰島在北約軍事地位和地緣價值以及加快推動北極軍事化進程的重要舉措,標志著冰島正在從“戰略緩沖區”向“前沿基地”的轉變。
從地理位置來看,冰島地處“格陵蘭-冰島-英國”(GIUK)缺口的核心地帶,是連接大西洋與北冰洋的咽喉要道,在北大西洋地區處于非常獨特的地理位置。北約前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克里斯托弗?卡沃利曾明確指出,GIUK 缺口的控制權“對美國國家安全絕對關鍵”。歷史上,美國空軍第57戰斗機聯隊曾在此部署F-15戰機,并派出P-3“獵戶座”反潛機輪番值守。冷戰結束后,美國仍將P-8A “海神” 反潛機輪流部署于此,北約戰機也持續為無自主空軍的冰島提供防空掩護。而2023年美軍B-2隱身轟炸機首次降落凱夫拉維克基地,也體現了將冰島打造成“核威懾前沿”的戰略意圖。
此次核潛艇“紐波特紐斯”號的停靠更是體現了美軍這一戰略意圖。目前,俄軍的主力潛艇部隊(比如“亞森”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基本都集中在摩爾曼斯克地區,遠洋巡航時若想威脅美國東海岸,必須穿越GIUK缺口,使得這一狹窄水道成為俄羅斯北方艦隊潛艇進出大西洋的必經之路。美軍將核潛艇部署此處,將具備對GIUK缺口的全天候監控能力,相當于在對手的“戰略走廊”中楔入一枚“水下釘子”。此外,冰島雷克雅未克港水深達15米,可容納萬噸級艦艇,其地理位置距離俄羅斯北方艦隊總部北莫爾斯克僅2000公里,美軍核潛艇從此處出發,可在36小時內抵近俄領海邊界,可對俄北方艦隊構成直接威脅,將其在北極地區抗衡俄羅斯的“前沿基地”前推上千公里,產生重大的威懾效果。
在作戰模式上,美國通過此次核潛艇停靠也將塑造北約協同的新 “冰島模式”。 在此之前,美軍核潛艇在北極執行任務時,需從蘇格蘭或挪威基地往返,可停靠的最近基地是蘇格蘭克萊德海軍基地(距冰島700英里,約合1127公里)和挪威格羅松德港(距冰島900英里,約合1448公里),單次航程需14天。而美軍若將冰島作為輪換基地,不僅可為核潛艇提供了理想的后勤支點,還將其與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基地、挪威博德港與串聯,形成跨大西洋北極防御三角,極大地推動了北約北極司令部的實質性運轉,并顯著縮短北極危機沖突的響應時間。
美國核潛艇在北極區域破冰浮出水面
北極“安全困境”呈螺旋式升級
美軍核潛艇停靠冰島雷克雅未克直接撕開了北極地區“低緊張局勢”的脆弱偽裝,使得“安全困境”呈螺旋式升級。近年來,俄羅斯持續強化在北極的軍事存在,不僅在芬蘭邊境增兵,其潛艇活動頻次更是創下數年新高,導致北極的 “冰與火” 博弈愈演愈烈,不斷將軍事化進程推向臨界點。
從核潛艇的性能來看,“紐波特紐斯”號雖是20世紀八十年代服役的“洛杉磯”級潛艇,但其靜音性能與“戰斧”巡航導彈的遠程打擊能力,仍是對俄水下力量的致命威脅。例如,“紐波特紐斯”號可指揮12艘“虎鯨”潛航器組成偵察集群,覆蓋半徑達200公里的海域,實時追蹤俄軍潛艇動向。而每艘“虎鯨”攜帶6枚MK-54輕型魚雷,可對俄軍潛艇構成“蜂群打擊”。2024年9月,俄軍“別爾哥羅德”號特種核潛艇攜帶“波塞冬”核魚雷潛入格陵蘭海域,引發了北約緊急啟動“北極盾牌”反潛演習。美軍隨即派出“紐波特紐斯”號前出攔截,雙方在巴倫支海展開長達72小時的“貓鼠游戲”。
此外,美國將攻擊型核潛艇停靠冰島,還表明了其要強化在北極地區對核潛艇部隊的部署和使用,將其打造成應對俄羅斯潛艇的 “前哨站”。“紐波特紐斯”號核潛艇停靠后不久,美軍歐洲司令部就宣稱,此舉是為“向對手傳遞戰略信號”,后續不排除美國通過強化與冰島的防務合作關系,讓攻擊型核潛艇頻繁地部署在冰島的港口,以此強化其在北極不同區域、不同方向的水下進攻能力。此外,美國攻擊型核潛艇還將會扮演“水下間諜”的角色,對俄羅斯北方艦隊的母港,包括北方艦隊的艦艇活動情況和演習情況進行跟蹤盯梢、數據搜集等。
面對美國的挑釁舉動,俄羅斯反應強烈,警告此類行動將“易引發誤判”。目前,俄軍現役核潛艇數量為43艘,其中“亞森-M”級已服役3艘,配備8枚“瑪瑙”高超音速反艦導彈,突防速度達8馬赫,特別是水下噪音為95分貝左右,接近海洋背景聲,而美軍“洛杉磯”級噪音約110分貝。此外,俄羅斯海軍還擁有“別爾哥羅德”號多功能多用途的核潛艇,可以配備“波塞冬” 核動力無人潛航器,射程達1萬公里,可繞過北約防線,直擊美國本土,對美國的沿海軍事設施均會構成很大的威懾和制衡。
針對美軍核潛艇依托冰島基地可將對俄北方艦隊的反應時間縮短60%的情況。俄方對此的回應是將加速部署“鋯石”高超音速導彈,使其射程覆蓋凱夫拉維克基地,并宣稱將使冰島成為全球火力最密集的區域之一。這些舉措都將導致北極地區軍事博弈更加激烈,從之前的“威懾展示”轉向“實戰準備”,而大國圍繞資源、航道與戰略通道的爭奪也將催生新型戰爭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