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 阮佳琪
本周,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南非德班拉開帷幕。據路透社18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五,七國集團(G7)財長也借此機會單獨召開了會議。在會后的記者會上,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叫囂稱,G7誓言遏制中國經濟影響力,同意集體加大力度,應對所謂“產能過剩”問題。
“今天上午的G7會議談到了與中國有關的議題,主要涉及‘產能過剩’問題,”他對記者說道,“韓國和澳大利亞方面也出席了會議,我們深入討論了對原材料和稀有礦產的依賴程度,以及這種依賴如何導致我們的供應鏈變得脆弱。”
據彭博社報道,克林拜爾特別指出,歐洲汽車行業(yè)的依賴問題,對于德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來說至關重要。
他隨即囂張妄言,“G7內部已達成共識,我們將發(fā)揮帶頭作用,研究如何對垃圾產品(junk products)采取更有力的行動。”美媒稱,他指的是“在歐洲越來越普遍的中國產品”。
除了要求增強經濟韌性外,克林貝爾還提到,G7這個西方聯盟存在著更廣泛的戰(zhàn)略焦慮:他們擔心G7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日漸減弱,而中國和俄羅斯在非洲等地區(qū)的伙伴關系不斷深化。
“有人擔憂,G7在G20框架內的影響力正在下降,而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已在該集團內建立起合作關系。”他揚言,G7必須主動介入,以制衡中俄在全球地緣政治中不斷擴大的影響力。
6月18日,對于歐方類似言論,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郭嘉昆曾表示,有關言論罔顧事實,充滿偏見和雙重標準,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中國產業(yè)發(fā)展靠持續(xù)的技術創(chuàng)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充分的市場競爭、豐富的人力優(yōu)勢,靠的是真本事,不是靠補貼。所謂“產能過剩”本質上是有關國家擔心自己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意圖以此為借口搞保護主義措施,過剩的是焦慮,不是產能。
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中) 視頻截圖
據路透社報道,會上眾人還談及美國關稅問題。克林貝爾告訴記者,美國財長貝森特缺席了本次G20會議,但通過連線方式參與了周五上午的G7財長會。
克林貝爾說,他在會上向其他成員國明確表示,全球貿易爭端必須盡快結束,呼吁歐美就關稅問題達成公平協議。
他補充道,“但我也想明確指出:不能不惜一切代價達成協議,也不應追求不惜一切代價的勝利。”
上周,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威脅稱,自8月1日起,美國將對歐盟輸美產品征收30%的關稅。報道指出,如果這項措施落地,將徹底改變歐洲的貿易格局,并對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德國央行行長約阿希姆·納格爾(Joachim Nagel)一同出席了新聞發(fā)布會。本周早些時候,他曾對路透社表示擔憂,稱美國關稅可能會扼殺未來幾年歐洲最大經濟體本就微弱的經濟復蘇勢頭。
記者會上,納格爾再次警告稱,關稅引發(fā)的不確定性正“對全球造成巨大損害”。“我呼吁美方不要拿當前局勢做文章,因為最終,我們所有人的繁榮都岌岌可危。”他說。
克林貝爾則表示,G7財長們再次達成共識,希望克服現存困難,尋求最終解決方案。但他同時強調,如果未能在截止日期前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歐盟已準備好采取堅決采取反制措施,“這是為了保護歐洲的就業(yè)和企業(yè)。”
為了與美國達成協議,歐盟此前推遲了其第一輪反制清單至8月6日。7月14日,歐盟委員會提出了第二輪反制措施,考慮對包括波音飛機、汽車及其零部件、波旁威士忌在內的價值720億歐元(約合6029億元人民幣)的美國商品征收關稅。
面對特朗普揮舞的“關稅大棒”,歐盟內部對到底是否應該反制意見不一。彭博社稱,這份反制清單長達206頁,原本涵蓋95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但在經過與企業(yè)和成員國數周磋商后縮減至720億歐元。
“政客新聞網”歐洲版17日稱,歐委會正在考慮第三輪關稅反制措施,可能涉及限制美國在歐盟的服務貿易和公共采購。
報道分析稱,歐盟與美國在汽車、安全標準、農業(yè)及高科技領域的分歧仍然巨大。盡管雙方都不希望貿易戰(zhàn)全面爆發(fā),但特朗普針鋒相對的貿易政策正不斷推高風險。如果事態(tài)升級,美國巨大的跨大西洋服務貿易順差,可能會成為“致命弱點”。
來源|觀察者網
延伸閱讀
馮德萊恩對中國大放厥詞 發(fā)出"迄今為止最嚴厲抨擊"
當地時間7月8日,在本月中歐峰會即將召開之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fā)表演講。縱觀演講內容,香港《南華早報》當天報道形容,馮德萊恩在涉及中國對俄立場和貿易政策方面的一番大放厥詞,對中國提出了“迄今為止最嚴厲的抨擊”,并認為她的演講猶如一次“重大攤牌”(major showdown)。
“我們也知道,中國對俄羅斯的堅定支持正加劇歐洲的不穩(wěn)定和不安全。我們可以說,中國實際上正為俄羅斯的戰(zhàn)時經濟提供支持,” 馮德萊恩宣稱:“我們不能接受這一點。我一直強調,中國如何繼續(xù)與普京的戰(zhàn)爭互動,將是未來中歐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在貿易問題上,馮德萊恩則繼續(xù)無端指責中國向全球市場“傾銷補貼過剩產能”,她還抨擊中方對稀土實施出口許可證制度這一正當之舉,聲稱這給歐洲制造商帶來了沖擊。
“我們正同中方接觸,以促使其放松出口管制……我們認為戰(zhàn)略脫鉤不符合我們的利益。我認為,對歐洲而言,這將是低效且徒勞的,但我們將繼續(xù)去風險化。”她仍然不忘重復這番陳詞濫調。
當地時間7月8日,法國斯特拉斯堡,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大樓內發(fā)表講話
《南華早報》稱,三年多以來,中俄關系已成中歐交往中的最大癥結。馮德萊恩如今的說法,和北約去年的措辭非常接近,北約竟將中國認定為所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定性推動者”,這種立場甚至比歐盟官方的立場更為激進。
然而,中方早已多次言明,中國不是烏克蘭問題當事方。對于烏克蘭危機,中方立場一以貫之,就是勸和促談。中方一直在積極推動停火止戰(zhàn),中國的立場客觀公正,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烏克蘭危機長期化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我們支持盡早通過外交努力政治解決危機,也愿根據當事方的意愿,同國際社會一道,繼續(xù)為此發(fā)揮建設性作用。
過去一年中,在貿易問題上,馮德萊恩的措辭也變得愈發(fā)強硬。
在今年1月和2月的講話中,作為對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重返白宮的回應,馮德萊恩曾一度被認為向中方“遞出了橄欖枝”,表示對“深化貿易和投資關系”持開放態(tài)度。
但此后,她的態(tài)度又出現反復,對華不僅仍持續(xù)炒作所謂“歐洲企業(yè)市場準入受限”、“補貼不透明”、“工業(yè)產能過剩”等話題,還不斷批評中方出臺的稀土出口管制。
當地時間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柏林同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共同會見記者并現場回答提問。針對記者問及歐洲企業(yè)關注中方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問題,王毅表示,對軍民兩用物項實施必要管制是各國行使主權,也是應盡國際義務。中方的政策符合國際慣例,也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稀土出口從來不是、也不應成為中歐之間的問題。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規(guī)定并履行必要程序,歐洲企業(yè)的正常需求將得到保障。中方主管部門還為歐洲企業(yè)設立了“快速通道”,有人故意在中歐之間炒作此事是別有用心。
《南華早報》提到,除此之外,在貿易領域,中歐之間的一些其他爭端仍在不斷發(fā)酵。
中國國旗和歐盟旗幟 資料圖
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不顧中方反對,在理由完全站不住腳的情況下宣布結束“反補貼調查”,執(zhí)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所謂“最終反補貼稅”。當時,中方宣布對歐盟進口白蘭地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7月4日,中國商務部最終裁定,歐盟白蘭地存在傾銷,7月5日起征收反傾銷稅。其中,有34家歐盟企業(yè)符合要求,不會被征反傾銷稅。
同日,據@玉淵譚天 消息,目前,中歐電動汽車談判的技術部分已經基本完成,只欠臨門一腳,關鍵在于歐方能否展現出相應的政治意愿推動問題的解決。
7月6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表示,歐盟委員會于6月20日出臺措施,限制中國企業(yè)和產品參與其醫(yī)療器械公共采購,持續(xù)在公共采購領域對中國企業(yè)設置壁壘。中方多次通過雙邊對話表示,愿與歐方通過對話磋商和雙邊政府采購安排等方式妥處分歧。令人遺憾的是,歐方不顧中國釋放的善意和誠意,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構筑新的保護主義壁壘。因此,中方不得不采取對等限制措施。相關措施是為了維護中國企業(yè)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中方措施只針對自歐盟進口醫(yī)療器械產品,在華歐資企業(yè)生產產品不受影響。
據報道,在當天于歐洲議會發(fā)表的講話中,馮德萊恩針對氣候問題表示,歐盟和中國仍有合作的空間。“中國既是清潔技術競賽中的領先競爭對手,也是全球脫碳的重要合作伙伴。這是我們必須應對的復雜局面。我們必須在競爭中轉變方向,同時也要探索各種合作途徑。”她說道。
然而,據英國《金融時報》此前報道,歐盟推遲了本月與中國簽署氣候行動聯合聲明的計劃。對此,路透社記者也在7月7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就此提問。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毛寧則回應,具體的問題建議你向中方的主管部門詢問。我可以告訴你的是,中國始終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fā)展。過去10年,中國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增加至17.9%,碳排放強度下降了超過34%。我們將繼續(xù)同各國一道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為綠色轉型和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作出貢獻。
相較于馮德萊恩不斷挑撥中歐關系正常發(fā)展,《南華早報》在其報道中還披露了這樣一段舊聞。
1984年,馮德萊恩的父親、前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恩斯特·阿爾布雷希特(Ernst Albrecht)曾參與促成了下薩克森州與中國安徽省之間的伙伴關系協議,這份德國聯邦州與中國省級行政區(qū)之間的首份合作伙伴協議,至今仍有效。
馮德萊恩和父親阿爾布雷希特 資料圖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應歐盟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于6月30日至7月6日訪問歐盟總部并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zhàn)略對話,訪問德國并舉行第八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zhàn)略對話,訪問法國舉行中法外長會談并出席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新一次會議。在布魯塞爾期間,王毅還將同比利時首相德韋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普雷沃分別會見、會談。
7月2日,王毅在布魯塞爾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zhàn)略對話。
王毅表示,中國不是美國,不應用美國走過的道路鏡像中國。中歐歷史文化、價值觀不同,不能因為有差異就視為對手,不能由于出現分歧就尋求對抗。當前歐洲面臨各種挑戰(zhàn),但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來自中國。希望歐方真正樹立客觀理性對華認知,奉行更加積極務實對華政策。
王毅稱,面對國際局勢不確定、不穩(wěn)定性上升,中歐作為兩大力量和兩大經濟體,應加強交往、深化了解、增進互信、推進合作,共同維護戰(zhàn)后國際秩序,為世界提供稀缺的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