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精彩的制勝分,馬龍一手揮拍,一手握拳,360度轉身,罕見地釋放著滿腔激情。
在這場萬眾矚目的男團決賽中,馬龍與王楚欽3-2力克瑞典組合,為中國隊最終奪金開了個好頭。
這是馬龍4屆奧運會上收獲的第6枚金牌,他成為了中國體育史上前無古人的奧運“六金王”。
本屆奧運會,馬龍不再出戰單打,但在團體賽中出戰的四場雙打比賽全部拿下。35歲的他,依然是那個最讓人放心的隊長。
在巴黎,馬龍再次感到了矛盾和糾結。
一方面,他是入場旗手,是405名中國運動員的代表,這種份量不言自明。另一方面,他缺席了自己最擅長的男單項目,當樊振東頂著十面埋伏般的壓力,扛住張本智和狂風驟雨般的進攻時,35歲的馬龍只能在觀眾席上獨自含淚。
眼淚的成分很復雜,其中的情緒自然也是五味雜陳,從5歲握拍開始,馬龍已經和乒乓球相伴了31年。除了吃飯睡覺,他幾乎隨時把拍子帶在身邊,兩輪大滿貫、超級全滿貫、奧運男單雙冠王......單是細數大小榮譽就能列出洋洋灑灑的一篇。
可正是如此,越到“英雄遲暮”,支撐他們前行至今的本源力量、面對殘酷命運做出的本能選擇、與時間抗爭到最后一刻的競技之心,才能閃耀出愈發純粹的光芒。
馬龍出生于遼寧鞍山,鞍山人熱愛乒乓球,李曉霞和郭躍也來自這里。在08年摻雜著熱血與中二的誓師視頻中,馬龍還自稱“鞍山小馬”。為了專心練球,他6年內轉了3次學,14歲就進入國家隊,第二年又升至一隊。2004年,16歲的馬龍已經藏不住自己的鋒芒,在乒乓球世青賽中奪得2金2銀。同年,馬龍又在全國錦標賽中淘汰劉國正、王皓和李平,最后不敵王勵勤獲得亞軍。
天才如此,馬龍的努力和專注度依然超出了幾乎所有人。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堅持一天2-3練的習慣,哪怕沒有系統訓練,他也會見縫插針地安排碎片式任務——早上10點出發,他8點就會去練一會;活動間隙有個午休時間,他也會揮一會拍;甚至找不到人陪練,他還會自己練。陪伴馬龍時間最長的陪練于子洋笑著說:“我琢磨著他是不是不練就難受?”
是的,劉國梁曾經在周日突訪訓練館,發現男單一隊里只有馬龍一人在刻苦加練。他不由得感慨:“30個沖下旋擊中29個,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更努力。”06年有記者把球迷制作的乒乓球網站推薦給馬龍,問他平時會不會看乒乓球新聞,馬龍的回答是:“有這個時間肯定拿來練球或者休息了。”
無與倫比的天賦和努力,讓馬龍迅速成為國家隊主力,08年的“二王一馬”包攬奧運單打獎牌,幾個月后的乒聯巡回賽,馬龍就實現了一穿三,邁過這三座高山奪冠。
但這個攻城拔寨、收割一塊塊金牌的馬龍,遠沒有看起來那么凌厲無敵。他的性格是出了名的內向,小時候在閆永國教練房間里打游戲,電視機壞了,閆教練就逗他:“你把我屏幕玩壞了。”馬龍低頭小聲說:“我沒有。”然后就再沒說話,甚至游戲也沒去打了。
和張繼科短暫的“一時瑜亮”的日子里,兩人的性格差異就更加突出,一個霸氣外露,一個謙虛內斂。劉國梁在隊內一邊敲打張繼科一邊鼓勵馬龍,可馬龍依然表示“目標還是要向繼科學習。”完全沒有巔峰強者舍我其誰的氣場。
除了內向,馬龍還相當地糾結。陳玘形容他是“糾結小王子”,去食堂都能糾結吃豬肉還是雞腿,隊友都吃完了他還沒想好。教練問他yes or no,他會回答or......
乒乓球臺長不足3米,寬剛過1.5米。方寸之間,留給球手反應的時間不足0.15秒,他們必須在一瞬間下判斷、做動作。越到大賽,性格、心態、意志這些略顯玄學的要素,越能決定比賽勝負。馬龍的技術已至化境,可一旦對手超出了他的掌控,就能在他的心理防線上鉆出一個蟻穴。
“顯得想兇,又想出手,但打的時候又感覺沒把握,又猶豫,所以錯過了這種時機。”馬龍的心理弱點在13年的巴黎世乒賽上暴露無遺。面對即將退役、球拍都落在酒店的王皓,他壓力大到不和熟人說話,第三局更是只拿到3分,發過來的球不帶轉,連王皓都覺得不對勁,過去問他:“怎么不喊暫停?”
馬龍三屆世乒賽輸給王皓,比起球風克制,心態上的自我禁錮占了更大比重。14年和張繼科打到搶七,人們只記得張繼科贏球后踢爛廣告牌的畫面,很少有人想起來馬龍落寞的背影和滿臉淚水:“我為什么要打乒乓球?不打球我就不會這么痛苦。”
當熱愛和勝利逐漸變成一種習慣,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變成你的最大標簽,甚至主導了你每一天的生活,你還能堅持下去嗎?
當勝利戛然而止,一場場失敗讓你痛徹心扉、懷疑人生,把你之前的成就和自信都打落,你要怎樣把這些碎片拼回原樣?
馬龍給出了答案——哭完第二天,他繼續在早上7點23起床,7點半來到訓練館,仿佛無事發生一般,繼續揮舞球拍,把陪練當作正賽對手一般,全力打好眼前的每一個球。
在內向和糾結的背后,是馬龍獨樹一幟的強迫癥,他的存錢罐里都是專門去銀行換的一元硬幣,被褥疊成豆腐塊,連贏球都想全方位包住對手,“但凡對手出來一點都會覺得難受。”而強迫癥的潛臺詞,是超出常人的自律,是極致的好勝心。
向張繼科學習,因為他是世界冠軍;輸球后繼續練球,因為他只認準了打球這一件事。當你身處深淵,退無可退,眼前就只剩向上的一條路。他繼續精進反手技術,頂著骨骼鈣化的疼痛,抱著“最后一次,輸了就是輸了”的破釜沉舟的念頭,在2015年的蘇州,苦戰6局力克方博,在每一回合的怒吼聲中,馬龍從深淵之底躍上球臺,成就了職業生涯最具突破性的一場比賽。
正如馬龍自己所說:“有些人是霸氣外露,有些人就是放在內心,韌勁也是一種霸氣。”
韌勁的霸氣悠久無窮,從那以后,馬龍氣勢如虹,里約奧運橫掃張繼科實現全滿貫、7局險勝樊振東、連抽4次膝蓋積液順便拿下世乒賽三連冠。就算帶著5厘米的手術疤痕,他依然在疫情后的一年內斬獲3枚男雙金牌和2次男單冠軍。
那一年,在連輸樊振東兩個3-4之后,馬龍沒有痛苦到接近崩潰,反而感到了陣陣欣喜:他的球感回來了。年底的國際乒聯總決賽,馬龍以4-1的“紳士橫掃”完成了對小胖的復仇,賽后等待頒獎的他在后臺久久說不出話:“感覺像做夢一樣。”
年紀的增長,挫折和傷病的反復侵襲,不僅沒阻止馬龍增進自己的技術,反而磨練出了馬龍更專注自如的心態。德國名將奧恰洛夫為了終結對馬龍的18連敗,反復研究他的一招一式,但在19連敗后,他無奈承認:馬龍總在不斷變化,他的技術每兩年都有所不同。
進入生涯后半場,馬龍變得更從容,他不再執著于一次練滿幾小時,也不會被一兩場失利破防,他只想珍惜每次訓練、每場比賽,體會乒乓球本身帶給他的純粹的快樂,在追求下一場勝利的路上一直前行。
“我不想浪費每一分鐘,可能某一天、某一場比賽就是我的最后一場比賽,我就更想完美地去完成每一次訓練。”
這就是馬龍,對“完美”二字有自己獨特定義的完美主義者。他知道降低標準就能活得更輕松,他知道參加綜藝和商業代言會有更好的生活,他更知道以35歲的高齡奮戰在國家隊一線要付出多少.....可他依然留了下來,為了自己熱愛的乒乓球,為了贏得訓練館和賽場的每一場勝利,更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完美。
那么,成為中國第一個奧運“六金王”,算得上完美了嗎?只有馬龍自己知道答案。
他說自己不太可能像波爾一樣,再多參加幾屆奧運會了,但他從來沒說過巴黎就是自己的終點。只要心中還有熱愛,只要對勝利還有渴望,馬龍就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