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去過江西資溪,但你一定吃過資溪人做的面包。”
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槽值》欄目(公眾號: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你可能沒去過江西資溪,但你一定吃過資溪人做的面包。”
提起“資溪”這個地方,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是疑問三連:啥地方?哪個省的?很出名嗎?
對于這些疑問,這個總面積僅有1251平方公里、總人口13萬的小城的答案,大概可以用網上流行的一段話概括:
“我承認地方不大,但我若說就是這個小城,出了4000多戶百萬富翁,100多戶千萬富翁,還有20多戶億萬富翁,閣下又該如何應對?”
在真正了解這座江西小城之前,或許你可以在附近商場的網紅糕點店鮑師傅、瀘溪河逛一逛,或者樓下的點心鋪子走走。
從招牌透露的信息、老板的江西方言里,往往就能找到答案——
身為傳說中的“中國面包之鄉”,你可能比想象中更早接觸它。
“一個冷知識:你經常去的面包店,可能大部分都是資溪人開的。”
01
面包界的“沙縣小吃”,
年產300億?
身為“面包之鄉”,資溪絕不是浪得虛名。
1年賣出1億個肉松小貝的“鮑師傅”,在全國的直營門店數超過100家,你大概率去排過隊。
“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排著7個小時的隊,拿著鮑師傅,送到我面前”的熱梗更曾紅極一時。
圖源:鮑師傅糕點官網
而鮑師傅的創始人鮑才勝,正是江西資溪人。
主打新中式糕點的“瀘溪河”,全國400家連鎖店,幾乎開到哪火到哪,你可能給爸媽也買過。
創始人黃進來自江西,品牌名字的靈感就源于家鄉鷹潭的一條河。
黃進不是資溪人,卻和資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但“師出資溪”,還曾獲得資溪人的支持。
憑中式糕點走紅的瀘溪河,俘獲無數年輕人的心/圖源:小紅書
憑借小小桃酥,創造出單日售出750000片神話的“詹記”,或許你也慕名打卡過。
品牌引以為傲的傳統糕點技藝,最初在江西婺源代代相傳,同樣和資溪有著脫不開的淵源。
手藝與資溪緊密相關,同時瀘溪河的官網介紹上也有標注“師從詹記”/圖源:詹記官網
從中國烘焙行業的獨角獸,到中式糕點傳承人,放眼全國你更會驚訝地發現——
除了這些品牌,“新晉網紅選手”資溪面包、麥香村、麥香園、京都、亞細亞、開口樂……眾多耳熟能詳的糕點品牌,都是“made in 資溪”。
曾有人總結:反正只要和面包相關,要么是創始人,要么是手藝,好像總有那么一樣來自資溪。
這句話沒有任何夸張的成分。
這個小縣城背后,不但有著400多家品牌直營店、2600多家品牌化經營店、年創產值300多億的面包產業,還有聞名海內外的“面包軍團”。
從資溪烘焙培訓學校走出的各地學生們散為滿天星,在全國1千多個城鎮開出了超過16000家烘焙門店/圖源:新華社
通常為了讓外地人快速進入品牌語境,少不了要在美食前面加個“正宗xx”的頭銜。
但這條鐵律到了資溪,卻是失效的。
“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有烘焙的地方就有江西老表。”
不夸張地說,幾乎在中國有面包的地方,就是江西資溪烘焙師的身影。
甚至遠到越南、緬甸、俄羅斯、西班牙等國家,也能嘗到來自資溪的烘焙手藝/圖源今日中國
“在資溪街頭,熟人見面打招呼最多的一句話不是‘吃了沒’, 而是‘最近又去哪做面包了?’”
當地人的玩笑話里,總是謙遜中透著幾分自豪。
“來我們資溪,帶你實現面包自由。”
事實也確實如此,大部分時候資溪人都在悶聲做事,一旦“拋頭露面”,就是大事記。
比如2018年,資溪烘焙人制作了一條長3188.621米、重8噸的蛋糕。
最終,這條迂回盤繞的“中華神龍”拿下了當時“世界最長蛋糕”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世界最長蛋糕”紀錄在江西資溪誕生/圖源:中國新聞網
面包,不僅構成了資溪人的生活,還滲透進了這座小縣城的每個角落:
“除了實惠、好吃、花樣多,咱資溪面包也沒啥優點了。”
圖源:央視財經
從規模到實力,資溪“面包之鄉”稱號所言不虛。
但看到眼前的這些成績,你可能很難想象——
40年前,這里還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邊緣”小城,很多資溪人連面包是什么都不知道。
數十年間,靠著賣面包,不但實現了“盛產富豪”的小目標,還帶動周邊地區一起發展。如今,這座“面包之鄉”的居民60%純收入來自面包產業。
這讓人不禁驚嘆:資溪人,有點東西。
02
“無中生有”的面包之鄉:
低調,低調
“一眼綠色、一幅美景、一塊寶地、一方沃土、一座新城。”
要說“宜居”“氧吧”,這座被稱為“贛閩邊境的璀璨明珠”的小城當之無愧。
但要說面包……當地人有說法:你可以在資溪縣周邊看到造紙廠、石材廠和農藥廠,但絕對找不到一家面包廠。
原因很簡單:這里的“先天條件”就不合適。
作為江西省撫州市內最小的縣城之一,資溪被大山環繞,全縣八成以上的面積是山林,美則美矣,卻……
根本不產小麥,更不加工面粉。
明萬歷六年(1578年)始建瀘溪縣,民國三年(1914年)更名為資溪縣/圖源:《鄉味》
想要大規模生產烘焙產品,就意味著所需的制作原材料需從外地采購,實在難辦……
畢竟除去高昂的成本之外,那時的資溪交通也不方便。
“出了撫州高鐵站,換乘汽車,在撫吉高速上向東奔馳一個半小時,一路到達武夷山脈的西麓,就到了資溪。”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彼時的資溪人并沒有消費面包的剛需。
那么問題來了:如此缺乏天時地利,卻在多年以后幾乎承包了全國人民的下午茶,讓人心甘情愿排隊買糕點。
資溪是如何做到“無中生有”的?
從小面包到大產業園/圖源:新華網《鄉味》
一切還要從多年前一位退伍軍人的無心之舉說起。
將時針倒轉回1984年,這一年,土生土長的資溪青年張協旺應征入伍,被分配至漳州市龍海縣消防中隊服役。
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前期,很多新鮮事物涌入人們視野。
作為中隊給養員的張協旺,在采購糧秣、副食品的過程中,逐漸對面包產生了興趣。
圖源:資溪發布
準備返鄉創業的張協旺選擇了拜師學習烘焙技術,1987年,張協旺與戰友洪濤決定各出資6500元開面包店。
經過考察篩選,最終選定了與資溪相鄰的鐵路樞紐城市鷹潭。
鷹潭臨近資溪,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圖源:鷹潭市廣播電視臺
1987年10月,二人的面包店正式開張。
這個800元月租金、40平方米的小店名為“鷺江面包店”,店鋪名也有來頭。
當年張協旺學習技術的店鋪名為“鷺島”,一字之差背后,寓意著不斷的技藝師承。而這一宗旨,也貫穿著“面包幫”發展的始終。
圖源:澎湃新聞 cr:《資溪面包產業發展史》
面包店一炮而紅,僅半年后,就實現了盈利2萬余元。
而據相關數據,那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80元。
面包店火了,消息在當地不脛而走,慕名前來的鄉鄰絡繹不絕。
后來有初代從事面包行業的資溪人感慨,在那時,大家都迫切的想要更好的生活:
“從來就沒有一個人是因為熱愛做面包,而去從事這個行業,都是為生活所迫,最起碼資溪的第一代面包人是如此。”
圖源:成都商報
對于前來學習的人,張協旺一概答應教學,帶出了不少“徒弟”。
如果說張協旺給“面包之鄉”的誕生種下了種子,那么他的徒弟鐘啟文(麥香村創始人),無疑是后來澆水施肥的人之一。
起初,資溪面包技藝并不算成熟。
“一開始就賣三款面包,沒有什么技術含量,配料分量全都憑感覺。”
初代資溪面包師們便去全國范圍內求學,再將更成熟的經驗帶回資溪。
“一姓帶一村,一村帶一鎮,一鎮帶一縣。”
歷經數年發展,他們不僅在江西資溪一帶形成了頗具影響力的“江西面包幫”,還創造了一批知名烘焙品牌。
圖源:新華社
在當時的面包江湖,人們一提到“江西面包幫”頗為服氣。
“這幫人身上,有種野生又機靈的氣質。”
而在資溪當地建的面包生產工業園,更是成為了“面包界的中央廚房”。
其生產和運輸能力,滿足著產業城周圍半徑300公里范圍內、300多家面包店的日常供應。
從成品到各類半成品,每一個面包賣給誰、賣到哪里,往往在生產線上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圖源CCTV2《天下財經》
當然,龐大的資溪面包軍團,也引領著“面包時尚”的潮流。
不僅“盛產億萬富翁”被當做美談,業內盛傳“江西面包幫”的成功秘訣,也在于他們的集體行動“推爆品”。
比如桃酥賣得好,就集體賣桃酥,主打一個人多力量大。
“不吹牛,你每天吃什么面包、什么面包成為當季熱品,背后可能都離不開資溪人的努力和推動。”
“資溪面包是像沙縣小吃、蘭州拉面一樣現象級的存在。”
近年來資溪面包師們開始返鄉創業
烘焙行業不好做,尤其是無數網紅品牌都折戟沉沙,黯然離場的當下。
而對身處山林之中的“江西面包幫”來說,能得到這樣的信任和夸贊似乎更不容易。
不過,盡管被評價“掌握了行業密碼”,資溪的姿態還是一如往常:
低調,低調,沒那么簡單——
新中式糕點們發展前景可觀,但目前仍屬于后起之秀,需要持續發力/圖源:2022年中國烘焙市場分析及產品創新洞察報告
烘焙行業本身便沒有太高壁壘,款式易被復制、被山寨、更新快等都是避不開的問題;
但好在,資溪人們并不慌。
03
中國第一面包之鄉,
不止面包
對于如今的都市人而言,生活中總少不了面包。
再洋氣的brunch里也有面包碎,再寡淡的減脂餐里也少不了配點面包當碳水。
面包,無差別撫慰著都市人的胃。
而資溪面包,則始終讓食客嘗試過后,就牢牢記住它的好:皮薄,口感松軟,香甜又不膩。
圖片“吃過就忘不掉”/圖源:微博
尤其吸引人的是,發展二十多年的資溪面包,還一直保留著最傳統價廉的老式面包。
“十年前是兩塊錢一個,現在買還是。”
“吃過就忘不掉”/圖源:微博
享用美食之后,如果你再稍加留意,會發現資溪還有更吸引人的一面。
“天然氧吧”大覺山,有山澗流水、溪畔田園,賦予了這座邊地小城獨一份的自然靈氣。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頭山里,自在生活著白頸長尾雉、云豹等珍稀動物;
而從城東流向城西的瀘溪河,千百年來美麗而淡然地流淌過資溪,注視著這里發生的一切變化。
大覺古鎮/圖源:資溪旅游
正是這樣的山水,孕育了團結努力的資溪人。
他們憑借一股“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又把好看的山水、美味的面包,帶到了人們眼前。
吃資溪面包,聽“江西面包幫”的創業故事,屬于江西人的商業模式也在被越來越多人熟知。
只不過,“江西面包幫”在做面包這件事上走過的路、踩過的坑,別人很難復制。
拿“鮑師傅”的創始人鮑才勝來說,創業最初虧損百萬,后又重新創辦自己的品牌。
其中的義無反顧、破釜沉舟,個中滋味常人難以體會。
還有人沒吃過肉松小貝嗎?/圖源:圖蟲創意
有人統計,開第一家面包店實現微利、保本或者微虧的約占60%,虧本的占20%左右,能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的也就只有20%。
但對于敢想敢干的江西人而言,那也沒什么關系。生活的最終味道,便是要始終去試、去闖,并且始終相信:
“好好做面包,一切都會有的。”
想要在第一時間收到槽值文章的推送,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搜索“槽值”或者“caozhi163”就可以啦。
掃一掃關注槽值 更多有趣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