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與時代變動的矛盾中追尋出路,個人與國家、傳統與新潮之間在張幼儀身上又會怎樣書寫呢?
張幼儀出生于1900年的上海,家世顯赫,雖然于傳統的舊式家庭,不過處于中國新舊交替,極具變動性的時代當中,張幼儀似乎費了很大力氣才在這樣的矛盾境況之下尋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時代風云變幻,人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她能在歷史當中得以留名一方面是由于她和徐志摩的婚姻,另一方面是她看似逆襲般的人生。
最初認識到張幼儀時,我也曾因為她在婚姻當中受到的冷遇和不公平對待感到不滿,同時也為她身為一個傳統女性,卻也能立志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而佩服。
1915年的時候,家里的兄長為張幼儀謀了一門親事,他二哥聽聞過徐志摩是一個人才家世背景也都不錯,于是便給徐家寄去一封信,說明想要結親的來意。
徐家只要和張家聯姻之后便能在事業上獲得頗多的照拂和好處,所以在商議一番之后,張幼儀的二哥為他的妹妹定下了一門婚事
此時,張幼儀正在學堂念書,從小都受著傳統思想教育的張幼儀知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本是天經地義,她也做不得主,只是希望她的結婚對象不要是些相貌丑陋,性格怪異的人就好。
1915年張幼儀懷著不安和忐忑嫁進了徐家,此時她還不知道徐志摩對她有多么地抵觸。
徐志摩希望她的婚姻是自由的,是能由自己選擇的,但是他沒有辦法,在對于家庭關系和倫理關系里,他還是無法掙脫這種束縛。
所以他把這種怒氣帶給了張幼儀。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徐志摩撇了撇嘴,嫌惡地說了一句“鄉下土包子”。
在結婚當晚,徐志摩一句話也沒有和張幼儀講。
在結婚后的第二天就急忙離開了家,在外地各處活動,就是不回家。
雖然徐志摩不喜歡張幼儀,但還是與她履行了夫妻間基本的義務,所以1918年的時候張幼儀與徐志摩的第一個兒子徐積鍇出生了,而同年徐志摩就動身前往了美國。
張幼儀對于這段婚姻要說不抱期待是不可能的,十五歲的年華只能被禁錮在這個家庭里面。
她日日盡心侍奉公婆從來都未曾懈怠,也曾經期待過徐志摩能夠在寄回來的家書當中提到她一兩句,只是從來沒有。
張幼儀放棄了對于學堂的向往,放棄了對自由的渴望,恪盡職守地做著身為兒媳的本分。只是她總是不明白為什么徐志摩不喜歡她,為什么他會忽視她。
1920年在張幼儀二哥的鼓勵和支持下,取得了徐志摩家里人的同意,張幼儀便動身前往美國,在輪船上的時候她想,徐志摩是否也會在岸口期待地等著她,見到她之后,是否會問問她的近況。
她與他交談,而她會在徐志摩回家之后會給他做上滿滿一大桌飯,只是這樣的幻想很快就被澆滅了。
徐志摩確實在渡口等他,只是沒有一個人像他那般不情愿,在張幼儀的回憶當中,徐志摩對著她的時候從來沒有露出過開懷的笑,因為他從來都不與她交談些什么。
到了美國以后,張幼儀很快便有了他們之間的第二個孩子,但當徐志摩知道之后,竟然立馬要與他離婚,并且把她一個人拋在了沙頓。
就連之后張幼儀快要到臨產的時候,徐志摩也從來沒有主動關心過她。
在張幼儀生下孩子以后,便與徐志摩簽署了離婚協議。
她或許已經徹底打消了,要維持家庭,要掙得徐志摩喜歡的念頭,她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傷痛。不過張幼儀并沒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開始在國外學習,回國以后從事商業。
1928年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云裳服裝公司總經理。就算與徐志摩離婚以后,張幼儀還是盡心地侍奉公婆,徐志摩的父母把張幼儀認作了義女。
張幼儀在與徐志摩離婚了之后便發揮了自己的商業頭腦,在商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張幼儀從來不是獨身一人,她的娘家時刻都是她的后盾,即使婚姻失敗,她也還是張家的千金。
她的逆襲或許有部分得益于自身的努力,而另外一部分也與她的出身家庭脫離不了關系。
后來戰爭爆發,張幼儀囤積黃金和棉花一事,有人指責她大發戰爭財,沒有大義,也讓她原本書寫光彩逆襲的人生劇本變得晦暗不明。
張幼儀于1949年移民香港,在1954年,與蘇紀之醫師結婚。
丈夫去世后,張幼儀搬往美國與家人團聚,1988年逝世于紐約。
是非評判自在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