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已有44年了,但權威資料依然較少,尤其是中美兩國在戰爭爆發前的交流與博弈的細節更是“模糊”,只在李光耀、布熱津斯基、卡特等相關當事人的回憶錄里有些許提及,外界對此猜測頗多、真假難辨。
近些年,美國政府印刷局先后整理出版了5卷“美國對外關系文件”,公開了1977-1980年中美蘇三國博弈的一些外交史料,其中就包括鄧小平訪美期間的會談內容、以及戰爭期間美國政府內部的相關探討。
當然,美國人對史料的態度從來都是“自帶立場”的,在老白俞看來,這些材料的“真實性”問題不大,但多半是經過篩選的,只展現了符合美國利益的一面,盡管如此,它們依然具有很強的文獻價值。這篇文章,只是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考角度,僅供參考。
【中越戰爭與中美建交】
1960年蘇聯宣布從中國撤回全部專家,意味著中蘇關系從友好走向敵對,中國由此陷入美蘇兩大霸權國家的合圍境地,外交處境非常艱難。與美國相比,蘇聯是中國的鄰國、陸軍實力強大,被視為咱們的“頭號敵人”。
1978年11月,蘇聯與越南締結軍事同盟,不久之后蘇聯太平洋艦隊開始進駐金蘭灣,越南也沒閑著、打算稱霸東南亞,如果蘇、越陰謀得逞,中國將陷入南北夾擊、海陸封鎖的絕境,在這種情況下,中美關系開始急速升溫。
北京時間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點,中美兩國同時宣布將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建交公報》確認了兩國進行戰略合作的目標,特別強調“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洲、太平洋地區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從中美建交的時間和《建交公報》的內容來看,蘇越同盟確實大幅度推動了中美建交的步伐。
在中美建交談判的最后階段,鄧小平在接待日本友人時表達了訪美意愿,卡特總統心領神會,邀約鄧小平于1979年1月訪問美國,最終確定下來的訪美時間、是那年農歷大年初一。
在正式訪問之前,中方曾通過駐美聯絡處試探性的提及“中越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這個敏感問題,美國政府非常謹慎,鄧小平決定當面溝通。
【鄧小平訪美,探明美國態度】
鄧小平訪美是帶著“問題”來的,這一點,美國人心中有數。與卡特總統正式見面前一天,布熱津斯基邀請鄧小平參加自己的“家宴”,出席“家宴”的均是美國軍政要員,鄧小平表示:希望與卡特總統就“印支問題”進行深度協商。
1月29日鄧小平與卡特正式見面,會談開始,雙方就確定了兩日議題:第一天討論世界范圍內的重大國際性和地區性事務,第二天再探討中美雙邊關系。
從議題的設置上,也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鄧小平訪美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在第一天,雙方重點討論了蘇聯與越南的對外政策,在談到越南時,鄧小平明確指出越南就是“東方的古巴”,并表明:如果中美兩國不對此給出足夠的關注,越南所扮演的角色將超過古巴。
鄧小平隨即提出了解決這種“緊張局勢”的方案:“西歐、中國、日本和美國聯合起來,共同應對發生于世界各個角落的事件。”
為了避免美國人的誤會,鄧小平解釋道,“中國并非提議建立正式的同盟關系”,而是建議雙方“采取協調性的行動和必要的措施”。
這天下午,中美雙方花了一個小時專門探討了越南入侵柬埔寨的問題,鄧小平認為越南打算在東南亞建立一個由自己控制的“印度支那聯邦”,并最終“將被蘇聯用來對付中國”。
鄧小平向美方透露了中國政府的決定:采取短暫的懲罰性行動,以“抑制越南的野心”,對蘇聯、中國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并希望美國在國際上提供“道義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