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木然
為什么現在很多人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因為中國已經進入財富6.0時代了,但是大部分人的思維還停留在1.0時代!
這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迷惘,以至于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甚至開始“病急亂投醫”,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商業邏輯的進化簡史!
此文不長,你可以讀的慢一點,戒驕戒躁。
商業1.0時代
思維——利潤差價
載體:實體產品
市場:賣方市場
這個時代大概是從改革開放開始一直持續到2002年,這是一個“產品”相對短缺的年代,此時勞動力充沛又廉價、資源的開發效率較低、人們的需求也很粗放。
因為社會需要產品去填充至各個角落,在這種大背景之下,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就很重要,負責“生產”的就是各種工廠,負責“流通”的就是各種經銷商、批發商、實體店、各種商家等等。
水木然記得上世紀90年代的老家(安徽北部)的集市上,經常會有這樣的事發生:有一些勤快又精明的人跑到浙江的工廠里去批發一些面料、被單之類的擺攤來賣,然后每次都被一搶而空,為什么呢?就是因為看到這么漂亮的東西感到很新鮮啊,而且物美價廉。
所以供不應求的狀況決定了整個市場是“賣方市場”。這個階段財富的核心關鍵詞是:差價。工廠賺取的是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差價,商家賺取的是產品從“原產地”到“目的地”的差價。當然,他們都大大的促進了商品的流通,維系了商業繁榮,支撐起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自己創造了財富。
既然是“差價型”思維,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靈通性。比如浙江溫州人就從做小生意開始,在全國各地不斷來往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各地的產品價格行情。因此他們迅速在全國各地滲透,成了中國第一批經濟弄潮兒。
而其中一部分溫州人不再滿足于賺差價,他們開始從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產各種產品,(以輕工業、快消品為主),慢慢就發展成了工廠。工廠再形成工廠集群、然后就是產業集群、上下游產業鏈,中國制造業就是這么發展起來的。
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什么時候呢?一直持續到互聯網、電子商務的興起,進入下一個時代:
商業2.0時代
思維——單品海量
載體:傳統互聯網
市場:第三方市場
從互聯網誕生的那一刻起,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注定要被改寫。
從2003年開始,中國就在逐漸進入電子商務時代。此時社會的“生產”方式依然沒有變,但是“消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這時各種第三方電商平臺產品(包括價格、質量)在你面前呈現的一覽無余,它徹底撕裂了“人為”和“區域”制造的差價信息,再加上交易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遞的發展,商品流通的卻更快了。
而此時中國實體店30年的發展,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于是一大批單純靠“信息不對稱”來賺取差價的店家被淘汰了。
然而,一批人倒下,就必然會有一批人站起來,這是鐵律。而且當時開“網店”是免費的,成本幾乎為零。于是第一批從“實體店”轉型到“網店”(最初的淘寶店主等)的人,都是最懂這個時代的人,理所當然的收獲了財富。
由于電子商務不受現實空間限制,所以很容易產生邊際效應(即:產品銷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適合“單品海量”的產品,商家們最喜歡的就是“爆款”產品。
此時還有一個重大變化就是:由于第三方平臺主導著流量和排名,“賣方市場”迅速變成了“第三方市場”。“誰主導市場,誰就在分錢”,這也是個鐵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商家并沒賺多少錢,卻把阿里巴巴/京東等第三方平臺養肥了。
但是電商時代的商品都是大同小異的,消費者比價太容易,導致價格戰越來越激烈,“網店”只有不斷的促銷、刷單才能產生交易量,所以“網店”的成本不斷攀升。最終,電商又把大家帶入了價格戰、同質化的怪圈。
此時還有一個變化在發生:由于產品一直還在加速生產,已經由“短缺”步入了“飽和”階段。當消費者的選擇余地越來越大,必然開始挑三揀四。這也就意味著一種微妙的變化又將發生了!
商業3.0時代
思維——增值服務
載體:產品增值
市場:買方市場
隨著市場上的產品越來越多,產品開始出現“過剩”了。這就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件很可怕的事。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無論是什么產品,都急于出手,反正你不賣有人賣,你不做有人做。
所以這個階段一定有很多傳統工廠要倒閉,很多粗放式的生產方式都被淘汰。
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此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大家的消費水平也在升級。也就是說傳統方式生產的產品,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要求。
以前人們的需求是如何更加快捷地找到產品,買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而如今產品已經足夠豐富、足夠多,而且都在打折促銷。人們的需求升級成了如何找到“好產品”,或者說是找到屬于自己的產品,這就是眼下的狀態。
所以,那些能給大家帶來“價值”的產品,仍然是短缺的。這就要我們需要給產品增值,水木然認為大概有兩個方向:
第一:縱深化。將產品的某種功能做到極致,越來越聚焦、越來越專注,就服務特定人群,引領行業的不斷細分。
第二:定制化。給消費者量體裁衣,走個性化生產路線,今后的產品不再是一種整齊劃一的一刀切模式,這也是工業4.0時代的生產特征。
以上兩個方向會導致市場的分化,所謂市場分化就是說:市場“大一統”的時代正在結束。
今后的產品很難再有統一的標準,這一群消費者喜歡的“產品”跟另一群消費者喜歡的“產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特征。
大家彼此之間將完全搞不懂對方在搞什么,當然了我們也不需要懂。你只要生活在屬于你的世界里就可以了。
而由于商業的細分,商家同質化競爭和價格戰的情況將越來越少了,都屬于“悶聲發大財”型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商業重心已經轉移到消費者這一端,“第三方市場”主導的市場正在變成“買方市場”。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圈自己的消費者,最好的切入點就是需求,一切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
以前是先做產品,再去找消費者;今后是先找消費者,再去定做產品,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邏輯!
我們終于發現:商業的核心最終從做“產品”切換成了聚“群眾”。
而按照“誰主導市場,誰就在分錢”的定律,此時消費者將大大受益,并且有權分得產品利潤的一杯羹!進而言之,誰擁有聚合消費者的能力,誰就掌控了未來商業。
所以,下一個時代又到來了!
商業4.0時代
思維——號召力
載體:社交媒體
市場:信用市場
馬云曾說:“如果說中國還有什么紅利沒有被發掘的話,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開發財富。”
的確,中國未來還有一波最大的紅利:社會信用關系的重建。
為什么這樣說呢?
之前,第三方平臺的特點是“強信息、弱關系”。比如淘寶、大眾點評,都是在強調商品信息的正確性、公開性,但是平臺上的消費者之間的聯動比較小,由于消費者過于分散,只能任由平臺發號施令。哪個商品做活動了、哪個商品能上首頁、哪個商品必須得下線,都是第三方平臺說的算。
但是社交媒體已經讓大家進入“弱信息,強關系”的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IP、一個獨立的經濟體,而且彼此聯動性很強。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大的來自于“分享”,而不是“告知”。
正如 我們上面所言,既然商業核心機理從“物以類聚”過度到了“人以群分”。那么今后消費者也必將從分散走向聯盟。作為一個消費者,今天你不主動把別人團結過來,明天別人也會把你團結過去。請記住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誰主導了消費者,誰就主導了市場,誰就能來分錢。
看看現在的淘寶吧,排名靠前的店鋪機會都被“網紅”把持了,再看看現在的大V、女主播、自媒體、各種小眾品牌的崛起等等,都是這種特征的直接反映。
為什么直播可以成為當下最流行的模式?因為直播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信用”。
在之前的圖文時代,商品的形象往往靠的是商家的P圖能力,尤其是電商/微商等平臺,我們看到的商品,往往都是被美化的,所以我們買的很多商品都和圖文展示的不符。
但是在今天的直播時代,我們可以全方位的/實時的看到產品的最真實面目,任何美化都是蒼白的,這是根本的區別。
隨著5G和視頻媒體的發展,一切都是變得可視化,直觀化,未來我們每個人必須有足夠的勇氣直面你的消費者,你的觀眾。
商品已經從“圖文時代”升級到了“直播時代”!那種在商品面世之前,需要先偷偷躲起來P圖,或者用文案去渲染產品,拼命去做營銷的時代一去不返了;那種自己躲起來反復剪輯和修改內容的時代,也一去不返了。
除此之外,圖文時代消費者需要看評論,需要問客服,而直播時代則可以直接互動,是全民共同參與的公共活動,隨時提出各種質疑,商家必須實時解答,只要有問題就是無法回避的。
未來最好的營銷是內容,最好的內容是產品,最好的產品則是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