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發現更多城市之美
用一生精益求精
將手上功夫鉆研到極致
在荒蕪中耕耘,于勁風中成長
無數次練習
用熱愛寫下最生動的韻腳
回望來時路
亦是為人生種下桃李春風
巧織,一“帶”風情
上梅林的涼帽帶編織手藝發軔于南宋
起初人們以草繩、繩索為帶固定涼帽
后來變成了棉線條和布條
心細手巧的農婦還會在其上繡花鑲邊
小烏龜、橄欖、黃花、三角梅……
自然風物與日常生活躍然于帶上
以農為生的年代
涼帽帶不僅是日常用品
更是維系鄰里關系的紐帶
誰家中有喜
鄰居便會以精美的涼帽帶相送
作為農耕文化的重要遺存,涼帽帶編織技藝在梅林流傳了三百多年,2007年被列為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傳承五代人。如今農田改作高樓,涼帽帶不再是人們勞動的幫手,但它們始終代表著普通百姓對藝術和美的追求。這份寶貴的情懷,則在織帶手藝的傳承中得以永生。
自制糕點,人間清味
《寶安縣志》記載:深圳本地“有做清明茶果的習俗,用艾葉或雞屎藤搗碎與米粉搓勻,芝麻、花生、糖作餡或無餡,款式多種。”在廣府、客家民系混居的梅林,制作“清明仔”和茶果的習俗延續至今。
立春時節,草葉新綠
登上梅林山,采集最新鮮的雞屎藤
將其與糯米、粳米碾碎成粉
加紅糖水或蔥油攪拌
形成帶著濃濃青綠色的面團
放在芭蕉葉上蒸熟
便是翠綠通透的“清明仔”
軟糯之中伴有藥草清香
人間清味
茶果的做法類似于糍粑,以花生碎、眉豆蓉、蘿卜干等為餡,入口香濃,佐以春茶更有滋味。清明當日,“清明仔”和茶果會被拿去“拜山”,“拜山”結束后分給親友和鄰居。小小的糕點就這樣連接著過去和現在、此處和遠方。
針尖生花
旗袍流韻
旗袍,不僅是蔽體之物
更是一個人靈魂的容器
做旗袍大多用絲
它是蠶羽化成蛾前留給世界的全部
在某種程度上
旗袍意味著生命的本質
如今做旗袍
有人做的是買賣
而梅林有一群人
以旗袍為媒
意在傳遞一份從容自得的人生姿態
旗袍店“鳳韻堂”大隱于市
并不常開門攬客
只等有緣人來,喝茶聊天
遇上投緣的才愿意為其制一身旗袍
手工定制一身旗袍至少需要三個月
量體、制版、繡片、剪裁……
有時忙上一年半載也不是怪事
歲月不敗優雅
化為一分難得的韻味
搖曳在旗袍的衣襟上
也搖曳在梅林的街頭巷尾
以上內容節選自《自在梅林》
新書即將發布,敬請期待!
發現城市之美
“發現城市之美”項目組織專業采編團隊,實地走讀中國各地,系統收集和發掘每個地方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原生態文化,以原創圖文書籍、主題紀錄片、自媒體、文創產品等為載體,打造中國最大的原生態文化素材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