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敢對坐擁億萬美元的世界級財團說不?任正非就是其中一位。
2012年,著名財團摩根士丹利前往華為總部拜訪,本以為會受到任正非的豪華接待,沒想到接待他們的只是一個負責研發的副總裁。摩根士丹利大佬們很是失望,認為自己背靠是3萬億美元的大財團,任正非錯失了發財的機會。
任正非卻一語反駁了回去:財團再大,不是華為的客戶,他們是來收購華為的。
在華為內部的“干部八條”中,第一條就是把精力放在為客戶服務上,以客戶為中心,才是華為的核心價值觀。
下面3個關于如何服務客戶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看懂任正非的抉擇,你會明白為什么華為能成為國產品牌中的驕傲。
一、是技術至上,還是以客戶為中心?
2000年初,全球通信行業普遍崇尚“技術流”,在當時,客戶至上的觀念并不入流。越是技術超前,越能吸引行業投資者的目光。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的朗訊科技,這家公司有著號稱“諾貝爾獎搖籃”的貝爾實驗室作為技術后盾。
不過,在后續的通信行業競爭中,朗訊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最前沿的技術上,然而市場化效果甚微。經營情況不斷惡化,降薪裁員層出不窮,2006年年底,朗訊被法國阿爾卡特電訊公司“合并”,徹底風光不再。
華為的幸運在于,任正非很早就明確了走“以客戶為中心”的道路。
任正非的判斷是,人們對技術的需求是有限的。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直追求最先進的技術。走技術流的企業,必然會走上一條技術過剩的道路,技術的發展到最后,也會超出人們的實際需求,形成泡沫。
正因此,任正非明確了“客戶需求什么,華為就做什么”的模式,技術只作為實現客戶需求的手段。
“以客戶為中心”,讓華為始終處在居安思危的狀態,沒有被技術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