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兒子,再過兩天,陰歷十月十八,就是你十四歲的生日了。
這幾天老爸在想,該送點什么生日禮物給你呢?
想來想去,還是結合前不久你在期中考試成績揭曉后的情緒變化情況,借助文字跟你聊聊天吧,就當做生日禮物了。
提前祝你生日快樂!
最近一段時間,老爸偶爾會想:
那個總是要纏著我,在小小的房間里捉迷藏的小男孩,上哪兒去了呢?
那個讓我坐在一邊幫忙找零件,自己埋著頭,三下五除二就組裝好一輛樂高汽車的小男孩,上哪兒去了呢?
那個喜歡在公交站臺,對著漸行漸遠的公交車揮手說再見的小男孩,上哪兒去了呢?
那個喜歡“創造”新游戲并確定規則,基本可以保證只有自己能贏的小男孩,上哪兒去了呢?
看著眼前這個頭發烏黑濃密、眉清目秀、臉上長著青春痘、嘴唇冒出一圈細密絨毛、身高超過175厘米、穿著41碼運動鞋、跳起來摸高接近3米的大男孩,老爸會有一種不太真實的錯覺,會跟你老媽開玩笑說:
究竟是在醫院里抱錯了還是手機充話費時中國移動送錯了?
這真是我們的兒子么?
為什么他要嫌棄我送他上學接他放學?
為什么他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而不愛跟我們說話了?為什么他一下子就這么大了?
是的,你當然是我們的兒子!
基因和血脈是很神奇的東西,你的眉目之間,分明藏著老爸年輕時的影子;
你的唇齒之間,分明透著老媽曾經純真的笑靨;
你的善良和正念,你的倔強和不屈,你的小心眼和臭脾氣,無一不是老爸和老媽的結合體。
你已經長大了,不再是那個每次喝奶粉都要拍著后背,每次睡覺都會半小時就醒來的小BABY;
不再是那個喜歡蹲在地上,把飄落的樹葉一片片撿起來塞進下水道里的小男孩;
不再是那個穿著禮服畫了濃妝,上到舞臺中央去主持畢業典禮的幼兒園小朋友;
不再是那個每天早上晚上都讓爺爺騎著單車接送上學放學的小學生……
你已經長大了,當然不是一下子長大的。
在過去的十四年,你經歷過三年半的留守兒童時期,差不多每個月都會有一天在凌晨四五點,在睡眼朦朧中,迎接爸爸媽媽在長途夜奔后略帶寒意的擁抱。
只能享受短短幾天的親情環繞,你又會被爺爺抱著去到鎮上那個簡陋的車站,強忍著眼淚,揮手目送爸爸媽媽搭乘的大巴車遠去。
回到廣州后,你度過了三年都很美好的幼兒園生涯,完成了從“a、o、e、i、u、ü”到“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跳躍,學會了26個英文字母,掌握了基本的加減乘除。
你從來沒有像有些小朋友那樣會對幼兒園充滿害怕,會粘著媽媽哭哭啼啼地拒絕出門,也從來不會拖欠老師布置手工作業,雖然那些都是爸爸媽媽幫你完成的,雖然那些燈籠或剪紙看起來都不那么漂亮。
在小學的六年,無論日子是陽光明媚還是狂風暴雨,你沒有落下任何一天的課程,連續十二個學期,每學期至少會收獲三張獎狀,其中必有一張是全勤獎。
憑著持續在課堂上的專注認真和課后的自我約束,你的成績一直較為優異和穩定,在畢業考試之前已經預先收到對口初中創新班的“門票”。
現在,你已經是一名初中二年級(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度過了初中生涯將近一半的時間,體驗過獨自一人離家軍訓的苦與累,品嘗過成績起伏不定帶來的興奮與失落,見證了運動場上拼搏的汗水和收獲獎牌并幫助班級捍衛榮譽的喜悅。
伴隨著升學的壓力、身體的成長和時代的發展,你還將會在日復一日緊張的學習中,感受競爭的激烈,體味青春期的萌動,領略社會思潮的變化。
承蒙祖國強盛,承蒙祖上積德,承蒙歲月安穩,在過去的十四年里,你在健康地長大,緩慢地長大,也在快速地成長。
老爸知道,現在的你已經不太愿意聽大人們的嘮叨,會覺得那些嘮叨是對你的不信任,或者是對你提出了過高的要求、過多的約束。
可是,作為沒有經驗的父母,出于“都是為了你好”的目的,正如“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一樣,無論如何,無論愛聽還是不愛聽,在你十四歲生日的前夕,老爸還是想跟你嘮叨嘮叨,借助文字跟你聊聊天。
早前兩周,有一天晚上放學后,老爸跟你一起回家時,明顯感覺到你不太開心。
一路上,你臉色深沉,表情凝重,一句話也不說,只顧低著頭急沖沖地往前走。
回到家后,你破天荒地連“爺爺奶奶”都沒有叫一聲,而是放下書包就去洗澡,然后把自己關進房間里。
媽媽下班回家后,一家人吃飯時,你也只匆匆吃了幾口飯,喝了一點湯,很快就把碗筷推到一邊,又回到房間,關上了房門。
不用問,從你的表情和動作,每個人都知道:你的心情不太好。
你的狀態影響著一家人的狀態,爺爺奶奶不敢大聲說話,怕吵到你而惹惱你,雖然你一直都是一個孝順又聽話的乖孫子;
老爸老媽只能用微信交流,不知道你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了什么事,討論該如何安慰你,還提醒對方要刪除聊天記錄,避免被你看到,雖然你并不會翻看我們的手機。
后來,老媽從你同學媽媽那兒得知,下午知道期中考試的成績后,你就開始一聲不吭,悶悶不樂了。
再后來,老媽忍不住給老師打了電話。得知你在學校一切正常,沒有發生什么意外狀況,考試成績也還可以,并沒有到“慘不忍睹”的狀況,這才稍稍有點安心。
可能因為老師后來有找你談過話,安慰并開導過你,第二天下午放學后,你的心情有了明顯好轉,一路上有說有笑了。
第三天晚上,你主動在飯桌上跟一家人聊起這次期中考試的整體情況。
你說,除了早就知道的數學沒有考好之外,道法的分數竟然低于班級平均分,這完全出乎你的意料,也是拉低總分、導致排名下降以及自己此前心情不佳的原因。
好在除了數學和道法拖了后腿之外,其他科目都是正常發揮,總分在班級排名**,在年級排名**。相比初中一年級時的期末考試排名,確實有點下“滑”,但并沒有到“鐵盧”。
親愛的兒子,老爸想跟你說,作為學生,考試成績當然很重要。
成績不僅是檢驗自己是否努力認真學習、是否真正掌握所學內容的標準或參照,也是班級、學校或社會機構用于表彰優秀和先進的重要憑據,更是絕大多數人在升學時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通行證。
不要輕信那些“成績不重要、分數不重要”之類話,也不要輕信說這類話的人。
你得知道,在當下的中國,在當下的社會環境和體制之下,信奉或吹捧這些話的人,要么是蠢材,或者是低能,或者是混蛋,他們壓根不可能獲得很好的成績或分數;要么是天才,或者家里有礦,或者身邊有權,他們壓根不需要獲得很好的成績或分數。
而你只是一個出生和成長在平凡家庭的普通孩子,并沒有異稟的天賦,也不是不可雕的朽木;既沒有富可敵國的家財可以揮霍,也沒有封疆大吏的親屬可以倚靠。
你只能憑借自己的勤奮和刻苦去努力學習,認真對待每一次考試,爭取獲得優異的成績,順利實現升學,達成自己的理想。
但是,老爸更想跟你說,認真學習的態度,以及通過認真學習而切實掌握的知識或技能,比考試的成績更重要,比試卷上的分數更令人信服。
任何一次考試的分數,都只是表示在某個階段的學習或對某些知識的考察中,你所呈現出來的狀態或結果,并不能真正體現你是否真的已經理解和掌握了應該學習和必須學會的知識與技能。
的確會有一些家長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提出明確的要求或具體的目標,比如每次考試必須要達到多少分數,或者達到什么排名、進步多少名次等等,孩子如果達成了,父母就會興高采烈,喜氣洋洋,進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設定更高的目標。
假如孩子并沒有達到,父母就會變得愁眉苦臉,黯然神傷,覺得孩子不夠聰明或者不夠努力,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
當然不能說這樣的父母不對,畢竟每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不同,每位父母的思想觀念各異,每個家庭的生存環境有別。
但在你的老爸和老媽看來,會認為這些父母過于功利,他們把孩子的考試成績或分數當成了某種賭博行為的籌碼,把孩子的成長與學習成績進行了深度捆綁,很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一旦孩子在某次考試中發揮失常,成績不夠理想,很可能會因為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而背負巨大的壓力,進而發生極端事件,給整個家庭帶來巨大的傷痛,相信這樣的傷痛也不是那些父母所希望或愿意去承受的。
對于你的成績,老爸老媽一直的觀點都是,只要你認真努力過了,只要你沒有敷衍應付,沒有自己騙自己,無論最終的考試分數是多少,排名是怎樣,都沒有關系,都不必介意,哪怕是在升學考試中遭遇了“滑鐵盧”也是如此。
老爸老媽不會責怪你,不會批評你,假如你足夠堅強,甚至也不會刻意安慰你。
你無須為任何一次考試成績不佳而難過,也無須為是否對得起或對不起誰誰誰而有壓力。
你要做的只是放下包袱,收拾心情,尋找差距,總結經驗,為下一次考試積蓄力量,為下一個挑戰儲存智慧。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旅行途中會面臨無數次選擇與考驗,沒有人能夠做到每次選擇都正確,每次考驗都過關。
前行的路上總會有拐彎的時候,有跌倒的時候,甚至有倒退的時候——那又有什么關系呢?
拐彎了就拐回來,跌倒了就爬起來,倒退了就追回來——如果實在拐不回來了,爬不起來了,追不回來了,那也沒什么,只要眼里有光,處處都是風景。
你只不過是在一次小小小小的初中二年級上學期的期中考試中,在個別科目上比其他同學多錯了幾道題而已,這壓根不是什么起眼的事,充其量不過是在人生旅程中被一只路過的小螞蟻咬了一小口而已,或者被隨風拂過的柳頁觸了一下臉而已,可能確實會微微癢一下,但可以忽略不計。
親愛的兒子,老爸記得你此前轉述過的一句話:“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所以,你知道自己該怎么做,老爸老媽也知道你自己知道該怎么做。
生日快樂!
(全文完)
(曉崇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侵權,煩請聯系曉崇刪除,謝謝。2023年11月于廣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