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俄與我國的關系十分密切。
尤其是俄羅斯確定向東開發遠東地區之后,先后與我國達成了多項合作。
主要有,2023年6月向我國開放了海參崴港口,2023年7月對我國開放了“北極航線”,2023年9月與我國達成了聯合開發遠東地區的協議等。
由此,在俄提出要籌劃建設首個高鐵項目時,我國很多企業或國人都認為,俄應當大概率還會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
畢竟在高鐵領域,我國有著領先世界的科技和技術能力,同時在全世界高鐵總里程中,中國占比達到了三分之二。
然而,當俄羅斯最終公布建設企業時,為俄羅斯本國的“西納拉”電力機車公司,多少還是令人意外的。
關于俄羅斯高鐵項目
要知道此前俄曾在多個場合,多次向我國透露了合作高鐵項目的意向。正因為有這樣的期待,所以落選后多少有些惆悵。
據相關新聞報道,俄羅斯高鐵項目招標系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路段,全長708公里,預計總投入1.7萬億盧布。建成后,將會將原本4個多小時的行、程,縮短到2個小時。
目前,俄羅斯的鐵路運輸速度與我國相比,有著很大的差別。在俄國內,所有商業運營的列車速度均不超過200公里/小時,由此此次高鐵的建設對俄來說意義重大。
關于這條高鐵的規劃,其實,俄羅斯自21世紀初就已有規劃了,一開始就備受期待。
該項目原計劃于2017年開工,后因多重因素推遲;2019年及2021年,俄羅斯再度提出修建計劃,當時就已做出估算,其成本為1.7萬億盧布。
后來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該計劃再次被迫擱置。直到2023年8月,俄方才正式下令宣布了該項目的正式落地實施。
當時,我國與俄的合作正處于蜜月期,大家一致認為俄會選擇我國企業合作。然而沒想到的是,俄最終還是放棄了資金與技術雙領先的中國。
俄高鐵為何選擇西納拉公司
俄羅斯高鐵項目選擇西納拉公司,雖然令人意外,其實背后也隱藏著俄的諸多無奈。
以文史君之見,俄之所以放棄中國企業,核心原因有三個:
1、技術自主性
在此前,俄羅斯應該想過與中國企業合作,或者有很大的傾向與中國企業合作。
畢竟在高鐵領域,中國有著多項完全自主的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是俄羅斯最需要的。選擇中國企業可以節省俄很多資源與技術攻關的時間。
要知道我國高鐵,在順利完成嚴寒地區京哈高鐵的建設,和極度干旱戈壁蘭新高鐵的建設后,在惡劣環境中積累的寶貴的經驗,是世界上很多高鐵企業都不具備的能力。
俄羅斯地處苦難之地,要建設高鐵有許多技術需要突破,選擇中國將會規避這一難度。
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本國的企業承建,核心的原因是俄擔心完全依賴外國技術,未來將會受制于人,失去自主研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