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提及最令人扼腕的戰爭,諸葛亮的北伐無疑占據一席。那是一場壯志未酬、英魂猶存的征途,雖歷經艱辛,卻終究未能實現蜀漢一統天下的宏圖。北伐之憾,至今仍讓人唏噓不已。
自公元228年至234年,諸葛亮矢志不渝,五次揮師北伐曹魏,志在光復漢室,一統江山。然壯志雖存,奈何蜀國國力有限,終究難以扭轉乾坤,實現宏圖偉業。
首次北伐,蜀軍備戰周詳,對魏作戰亦有所得。然世事難料,計劃總不及變化快,此次看似勝券在握的北伐卻以失利告終,不僅未竟全功,更折損多名大將,為后四次北伐埋下敗局伏筆,堪稱一場沉重的挫敗。
【北伐前的蜀國】
蜀漢的衰落,或許始于關羽疏忽丟失荊州之時。荊州的失守,猶如蜀國自縛雙腳,難以再展宏圖,逐鹿中原之夢漸顯渺茫。而對于劉備而言,失去荊州固然痛心,但失去關羽這一忠誠之將,更是他心中難以撫平的痛楚。
當時,劉備為復奪荊州、為義弟雪恨,無視諸葛亮等人的苦勸,毅然率七十萬大軍向東吳進發。然而,陸遜智謀過人,一把火勢如破竹,焚燒七十里,連破四十營。至此,夷陵之戰的勝敗已見分曉。
可以說,夷陵之戰堪稱蜀漢史上空前之敗績。張飛遭部下暗算,劉備折戟沉沙,數十萬精兵盡喪東吳之手。此役后,蜀漢國力驟降,軍心渙散,國家面臨空前危機。此戰失利,無疑給蜀漢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目睹東吳之戰的慘敗,劉備病榻之上,諸葛亮心懷愧疚,嘆息連連。他痛惜未能勸阻劉備,更惋惜法正早逝。若孝直尚在,或許能阻止主公東征之念;即便不能,倘若隨軍出征,亦不至于落得如此大敗。
劉備在夷陵之敗的次年,于白帝城病重離世。臨終之際,他特召諸葛亮至榻前,深情囑托:“吾子若堪重任,望卿輔佐之;若不堪,卿可代之。”言畢,劉備安詳辭世,留下這份沉甸甸的囑托。
這番真摯的言辭深深觸動了諸葛亮,他決心從此全力輔佐劉嬋,矢志不渝地踐行當年隆中對提出的“北伐攻魏,興復漢室”之偉大使命,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劉備辭世后,諸葛亮著手休養民力,蜀國國力漸趨穩健。為確保北伐之路暢通無阻,他更是親自披掛上陣,南征叛軍,終使南方得以安定。他的智勇雙全,為蜀國帶來了短暫的安寧與希望。
經過“七擒孟獲”的智謀較量,他創新地制定了“無兵駐守,無糧轉運”的策略,此舉深得南中民心,造就了“夷漢和諧共處”的局面,不僅為蜀漢穩定了后方,更開辟了軍糧補給與兵力增援的新路徑。
再者,諸葛亮派遣陳震、鄧芝等重臣出使東吳,以深化吳蜀兩國的聯盟情誼,共同抵御魏國之威脅,謹防其暗中侵襲。此舉旨在鞏固兩國關系,確保國家安定無虞。
公元226年,魏帝曹丕辭世,年輕的曹睿肩負重任,登基為帝。與此同時,蜀漢也迎來了北伐的絕佳時機,這一歷史節點,既見證了曹氏王朝的更迭,也為蜀漢的崛起鋪設了道路。
公元227年,諸葛亮覺得時機已至,遂揮毫撰寫《出師表》,隨即與趙云統兵進駐漢中。他安排魏延擔任丞相府司馬一職,布置周密,意在發起對魏國的攻勢,志在必得。
【興師北伐】
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揮師北進,毅然踏上北伐曹魏的征途。他胸懷壯志,決心以智勇之師,蕩平中原,一統天下。此次北伐,不僅是蜀漢國家意志的體現,更是諸葛亮個人雄心壯志的展現。
戰爭開始之前,魏延曾獻上“子午谷”一計。在他看來,曹魏關中守將夏侯楙無勇無謀,于是便向諸葛亮提議,由自己率五千精兵,沿子午谷進軍,奇襲關中,最后和大軍會師潼關。
此計的確巧妙絕倫,然而諸葛亮卻認為此路進軍風險極大,稍一疏忽便可能功虧一簣,滿盤皆輸。因此,他深思熟慮后決定不采納此計,以確保萬無一失。
最終,諸葛亮決定先拿下隴右地區,然后逐個擊破,一路攻向長安。他首先讓趙云帶一支疑兵出褒斜道,占領箕谷,佯攻關中地區,以吸引魏國的主力,自己則帶著大軍,進攻祁山。
雖有人言諸葛亮之策過于穩妥,欠缺果敢之風,然縱觀全局,其策略實為萬無一失。諸葛之謀,看似謹慎,實則深謀遠慮,每一步皆精心策劃,以確保最終之勝利。故,其保守之中,實則蘊含著大智慧。
因為魏國沒有任何防備,面對突然殺過來的蜀漢大軍,魏軍根本沒有還手的余地。頃刻間,隴右三郡便全部失去抵抗,降于蜀漢。
北伐的首戰,諸葛亮收服了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等人,罵死了王朗,使曹魏上下一片恐慌。
而在漢軍一路高歌猛進,在隴右勢如破竹之時,遠在洛陽的曹睿急率大軍救援,親自前往長安坐鎮,又派曹真防御趙云,讓張郃率軍抵抗諸葛亮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