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虞方鼎
西周早期 山西省曲沃縣晉侯墓地M114出土
現藏: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和藝術博物館
叔虞方鼎,又稱叔夨zè方鼎,口長18.5厘米,通高27厘米。
出土時碎成數十塊,修復后器體方正,為直口、立耳、淺腹、平底,四角和每側中部都有“F”形扉棱。器身紋飾為云雷紋打底的獸面紋,“三層花”的裝飾手法。四圓柱足上飾云紋和蕉葉紋。器內壁上有8行48字銘文。
山西博物院晉國霸業展廳入口的天花板上裝飾了一個獸面紋,一直不知道出自哪里。經對比,與叔虞方鼎側面的獸面紋十分一致,僅獸面的口吻下部略有不同,或許是裝修公司做了點變形。
叔虞方鼎出土于山西曲沃縣晉侯墓地第一代晉侯燮父xièfǔ的墓葬,現陳列于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和藝術博物館,2023年11月有幸參加山西青銅博物館的志愿者萬里行,入京參觀,見到了真品,與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看展,是十分美好的回憶。
叔虞方鼎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銘文,銘文拓片如下:
大意為:在某年的第十四月,周王在成周舉行祭祀大典,禮畢,周王會見參與典禮的臣下貴族,賜給叔虞衣裳、車馬、貝三十朋,叔虞稱頌王的美德,鑄鼎紀念,表示萬年不忘周王的賞賜。
銘文中有幾點值得探討:
1、“唯十又四月”,是指某年的十四月,那么一年有十四個月嗎?
叔虞方鼎的十四月并非孤例,在甲骨文和《殷周金文集成》中還有,當然這種情況極罕見。古代陰歷有閏月,商周時期置閏仍不準確,有一年中兩個閏月的情況,所以有十四月的記錄。
2、“叔虞”還是“叔夨zè”?
銘文中作器者為“叔夨zè”,主流的觀點是:“夨zè”可以視為“虞”的早期寫法。“叔夨zè”就是“叔虞”,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燮父xièfǔ的父親,“叔虞封唐”開啟了晉國六百年的歷史。
叔虞方鼎出土于晉侯燮父xièfǔ的墓中,父親的銅禮器出土于兒子的墓中是合理的。
國家博物館在展有江蘇省丹徒煙墩山出土的宜侯夨zè簋,還有一些其他的青銅器銘文上有夨zè和虞字,學者以此對比,也有一些不同的觀點,認為夨和虞不通用。
3、貝卅sà朋
銘文中周王賞賜了叔虞“貝卅sà朋”,“貝”是貨幣,“卅sà”是三十,“朋”是貝的計量單位,本身為象形字,是兩串貝幣,一串五個,一朋就是十個貝幣。三十朋在當時是很高的一筆賞賜,同為西周早期的何尊、義尊,銘文中周王賞賜的也是三十朋貝。
叔虞方鼎是迄今所見唯一一件晉國第一代封君的自作銅禮器,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