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常,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的一位傳奇女子,她出生于臨江官宦之家,自幼聰明伶俐,容貌秀美。
然而,由于她自幼體弱多病,其父母為了祈求她能早日康復,將她送到了青石鎮郊的“女貞庵”中,削發為尼。
在女貞庵中,陳妙常并沒有沉溺于清閑單調的修行生活,而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她一邊跟著師傅修行,一邊苦學不倦。不僅精通經文,而且詩文俊雅,兼工音律。
到了十五六歲之后,陳妙常突然容顏煥發,光耀照人,活脫脫地大美女一枚。
她雖然穿著寬袍大袖的袈裟,但毫不掩飾她的絕世容顏,如同仙女下凡一般,令人目眩神迷。
陳妙常在女貞庵中時常以琴棋書畫為伴,后由于她的才華出眾,琴聲優美奪人,時常吸引諸多客人來到女貞庵一睹其芳容,其中不乏文人雅士。
宋朝著名詞人張孝祥就是其中一位。
張孝祥,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
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張孝祥考取進士第一名狀元及第,授官中書舍人、直學士。
張孝祥為人豪邁、坦率,為官勤政謙謹,辦事公道,顯赫有能。同時他具有深厚的愛國思想。
其代表作《六州歌頭》,全詞悲壯激烈,氣勢豪邁,忠肝義膽,具有強烈的時代影響力。
全詞以壯志難酬的悲壯,表達了對朝廷屈辱求和的憤慨,和對淪陷區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張孝祥傾慕陳妙常容貌與才華,當時時常去女貞庵與陳妙常交流。
陳妙常也十分仰慕張孝祥的才華,不多時兩人便成了親密無間的密友。
張孝祥雖然對陳妙常抱有深厚的情感,但他骨子里是個正人君子,也是十分正派的人士之一。
他時刻警示自己,要與陳妙常保持一定的距離,畢竟君子不強人所難。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孝祥帶著好友潘必正一起與陳妙常談詩論道。
潘必正,一介風流才子,其風采不僅在于筆墨間的揮灑自如,更在于那份對世間美好情感的敏銳捕捉與勇敢表達。
初見陳妙常,他仿佛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牽引,那雙充滿智慧與溫柔的眼眸,瞬間點燃了他心中久違的激情之火。
于是,一場關于詩詞與情感的盛宴悄然拉開序幕。
潘必正以其橫溢的才華,向陳妙常傾注了無盡的情意。他的每一首詞,每一句詩,都如同春日里細雨綿綿,溫柔而堅定地滲透進陳妙常的心田。
那些關于風月、關于相思的吟唱,不僅展現了他對愛情的渴望,也深深觸動了陳妙常內心深處那份被壓抑已久的情愫。
然而,身份的枷鎖讓陳妙常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與掙扎之中。
作為女尼,她必須恪守清規戒律,遠離紅塵紛擾。但潘必正的出現,卻像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沖擊著她內心的防線。
她試圖用理智去抵御這份突如其來的情感,卻發現自己的心早已不由自主地沉淪。
于是,在無數個寂靜的夜晚,陳妙常偷偷地鋪開紙墨,將滿腔的思緒化作一行行深情的詩句。
她的筆觸時而溫柔細膩,如同春日里輕拂面頰的微風;時而激昂澎湃,如同夏日里驟然而至的暴雨。
其中,那首被譽為“云雨詩”的佳作,更是以其大膽的筆觸和深情的告白,成為了流傳后世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