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4年第3期)
作者簡介
申文靜,記者,主要從事地質調查、礦產勘查與開發等領域新聞采訪寫作與編輯工作。
人物簡介
熊盛青,我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領軍人,長期負責國家航空物探領域的重大科研與工程項目,帶領科研團隊不斷探索創新——填補了青藏高原航磁空白,創建了我國第三代高分辨率綜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體系,打破國外關鍵技術壟斷,實現了我國航空物探技術裝備從進口到國產的飛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國家工程師獎、全國創新爭先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15項,以及“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第二梯隊人員等獎勵和榮譽。其所帶團隊“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創新團隊”入選首批國家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團隊。
一個人能在青少年時代就找到終生奮斗的目標,并立志擇一業而終一生,是幸福的。熊盛青的從業歷程便是如此。
熊盛青,中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領軍人、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首席科學家、我國第三代航空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體系策劃和主要創建者。2024年,他榮獲“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在人民大會堂受到表彰,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師領域的最高榮譽。
從業40多年來,他堅持在科研生產一線,帶領科研團隊不斷探索創新,取得了許多“從0到1”的顛覆性技術突破,實現了我國航空物探技術裝備從進口到國產的跨越。在科技創新路上,攀登不止的他,以強烈的使命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竭的奮斗熱情不斷引領我國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從一座高峰躍向另一座高峰。
逐夢地質 一以貫之
一直以來,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被認為是人類探索極限和突破自我的象征之一。而能夠目睹珠峰雄偉壯麗景象的人并不多,熊盛青便是其中之一。2020年,帶著團隊自主研發的航空重力儀等設備 ,乘坐“航空地質一號”執行珠峰高程測量任務時,熊盛青近距離領略了珠峰的巍峨壯觀。
“在驚嘆大自然偉力之余,我深感自己身上使命艱巨、責任重大?!睗M頭銀發、謙和儒雅中不乏堅毅的他在分享那段難忘的飛行經歷時,泛紅的眼眶難掩心中澎湃。
談及地質夢緣起,熊盛青回憶道,“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16歲填報大學志愿時,成都地質學院招生海報上毛主席的這段話點燃了他的地質夢。自此,他飛越山海,奔赴星辰,逐夢的腳步一刻未曾停歇。
1983年,年僅20歲的熊盛青以優異成績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工作。從一名普通的野外技術隊員到單位總工程師、首席科學家,圍繞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他一干就是41年。
何為航空地球物理勘探?熊盛青用他很喜歡的一個比喻向記者形象地解釋說:“航空地球物理勘探也被稱為航空物探,它好比‘為大地做CT’。就是把專用物理探測儀器裝載在飛機上,從空中探測地球磁場、電磁場、重力場和放射性場等各種‘場’的變化,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尋找礦產資源,具有宏觀、快速、高效、經濟、綜合、綠色、不受地面條件限制等特點。”
目前來看,從1953年開始,我國航空物探技術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代是中低精度測量階段,第二代為高精度測量階段,第三代為高分辨率綜合測量階段。作為我國第三代航空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體系策劃和主要創建者,熊盛青參與了第二代、領銜了第三代,又在規劃著第四代。
一個單位、一項工作,一干就是數十年。有人說他“一根筋”,但他坦言“搞科研一定要有恒心,要心無旁騖專注一件事,并持續優化?!?/p>
自主創新 打破壟斷
作為現代化高科技手段,航空物探技術已成為各國科技實力比拼的熱點。中國航空物探事業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通過前人的艱苦創業和不懈努力,已經從中低精度測量發展到了高精度測量,但在高分辨率綜合測量技術上仍然被遠遠甩在后面。
“被幾個發達國家掌控的關鍵裝備和核心技術成為制約我國航空物探技術發展與應用的‘卡脖子’問題?!睌凳甑难邪l過程中,熊盛青深切地感受到關鍵裝備和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自主創新。
2006年,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航空物探人銘記的時間。這一年,“發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雖然寥寥數字,但意義深遠, 令人振奮。
對此,熊盛青回憶道:“當時我們確定的目標是,希望能夠通過兩到三個五年規劃的時間,自行研制相關的儀器設備和軟件,實現航空物探裝備在磁、電磁、重力和伽瑪能譜4 個方面的國產化?!?/p>
也是在那一年,我國將“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系統”列為“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中的重大項目,熊盛青成為該項目的首席專家和總體專家組組長。
經過反復研究,他提出了自主研制我國航空地球物理技術裝備的總體技術方案,并確定了“理論與技術方法先行,重點突破,急需優先,軟硬件研發統籌,勘查系統先進性、配套性和實用性統一,邊研發邊應用”的聯合攻關技術思路。
>2020年5月6日, 熊盛青 在“航空地質一號”執行
珠峰高程航空重力和遙感測量任務
按照他所規劃的藍圖,一支跨學科跨行業的“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創新團隊”應運而生。在科技部與原國土資源部的支持下,囊括了國內25家單位、51個研究團隊、近500名科研人員的科研大軍開始全力以赴、攻堅克難。
鍥而不舍, 金石可鏤。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經過持續3個“五年規劃”的科技攻關,熊盛青帶領團隊系統性解決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測理論、技術與工程難題,在國產化航空物探遙感儀器及軟件研發和應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實現了航空重力儀、航磁全軸梯度儀、航空矢量磁力儀、時間域航空電磁儀、全數字航空伽馬能儀等關鍵儀器組成的全系列、先進實用的航空物探技術裝備的自主研制和工程化應用,填補了多項國內理論、技術和裝備空白,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和壟斷,實現了我國航空物探技術裝備從進口到國產的飛躍,儀器性能指標整體達國際先進水平,成為國家地質調查的重要裝備。
他坦言:“我國航空物探從受制于人到‘國產化’為主角,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前人的貢獻、行業的支持,以及團隊的協作?!?/p>
求真務實 篤行致遠
作為深地深海探測國家戰略科技領域中對地探測高新技術,航空物探技術被視為現代化地質調查的“空軍”,發揮著“戰略偵察”“精準打擊”作用,是國家優先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
早在20 世紀末,經過幾代人努力,我國幾乎實現了陸域航磁勘查全覆蓋。但青藏高原中西部的11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陸域國土面積1/9的廣闊區域,由于層巒疊嶂、高寒低壓,航空探測存在飛機作業難、精準定位難、航磁儀器正常運行難等障礙,仍是未知 的處女地。
在熊盛青眼里,科技創新一定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皣壹毙枋裁?,我們就攻關什么。”
為了盡快填補這“唯一”的空白,當時30歲出頭的熊盛青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反復研究,針對特殊復雜環境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克服重重困難實施野外作業。最終,解決了長期制約高原航空勘查的關鍵技術難題,獲取了青藏高原中西部高精度航磁數據,填補了我國陸域航磁最后一塊空白區,實現了我國陸域航磁全覆蓋,獲得青藏高原地質構造方面的許多新發現和新認識。其中,青藏高原中西部油氣、金屬礦產和地熱資源遠景評價成果,有力地支持了青藏高原的找礦突破。
>2023年9月,熊盛青(右)在野外巖石物性測量
技術研發中,熊盛青追求先進性與實用性的平衡統一,他強調,科技創新必須“落地”。 他用木桶效應的原理進一步向記者闡釋,“如果整體技術指標上不去,不能轉化成應用,單一技術指標就算是國際領先,實際意義也不大。 ”
“以需求和實用為導向,對于新技術新方法開發我們采取邊研發、邊應用、邊完善的模式。”據他介紹,近20年來,高分辨率綜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找礦成效,有力支撐了上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實施。
“大冶鐵礦深部富鐵礦、山東齊河富鐵礦、新疆東天山銅鎳礦、秦嶺華陽川地區鈾礦······”談起航空物探技術助力找礦突破的故事,熊盛青如數家珍。
此外,他帶領團隊攻克復雜地形下高精度數據采集與精細處理關鍵技術,解決了隱伏目標快速識別與定位探測難題,形成的全地域、多尺度、高精度的航空綜合勘查技術體系已整體在地質礦產、海洋地質調查、測繪等領域全面推廣應用,研發的“地學探針”軟件已成為行業通用軟件······
承前啟后 矢志不渝
“科研對我來說既是一個艱辛、也是一個享受的過程,特別是當一個個難題被攻克時,那種喜悅感讓我更加熱愛我的事業?!毙苁⑶噙@樣描述自己的職業生涯。
“在做地質工作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很多自然的美,特別是在飛機上,能從另一個視角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心里感覺特別敞亮。”不止是飛越珠峰的經歷,從事地質事業特別是開展野外調查工作,讓熊盛青持續收獲著寶貴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16歲那年因毛主席一句話感召而踏入地學之門,在后來的學習過程中深切認識到地質科學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這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能以看得見的方式將平生所學造福社會,也是新時代知識分子報效國家、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
>2023年9月,熊盛青(中)與執行青藏高原航空重磁探測的
技術團隊安裝探測器
志存高遠,方能登高望遠;腳踏實地,方能行穩致遠。40多年來, 熊盛青發揚愛國奉獻、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以勇攀高峰、 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把自己對科學的追求融入服務國家經濟和社會 發展中,先后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 科技獎15項,以及“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全國 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國家卓 越工程師”稱號等獎項和榮譽。
相較于個人取得的成就,他更看重團隊的成長。
“要有使命感、科學的態度和奮斗的熱情。”這是他的人生信條,也是他給團隊成員提出的明確要求。
從空中對大地做探測,數據如何采集并快速收錄、儀器如何同步、干擾如何排除、采集到的數據如何處理和解譯······一系列工作都要求一個龐大團隊的高效協作。對于如何更好地協調團隊工作,他有自己的一套理念。
>熊盛青(中)與青年學者研討交流
“作為一個團隊的負責人,不但要有過硬的技術本領,還要能調動團隊的積極性,把每個人的專長和優勢與團隊的發展結合起來,讓每個人都能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作用?!彼靼祝獏f調一個多學科組成的團隊并不容易。技術出身的他拿出科研攻關中那股務實的勁頭,“做事先做人,什么事都先帶頭做起來。”
每天工作十余小時,有時甚至忘記吃飯和休息,是他恪盡職守、勤勉盡責的體現;辦公室里成摞擺放的資料與學術報告,是他孜孜不倦、潛心鉆研的證明;“如果對要發展某項技術意見不一致,互相辯論就好?!笔撬麖V開言路、開明管理的表現;上高原、進礦區,與野外一線項目隊員同吃同住,是他躬身力行、注重實踐的縮影······
他十分重視年輕人的成長,不斷壓擔子、交任務,使其在實際工作中鍛煉成長,以期在后續的發展中,令團隊更有戰斗力和競爭力。
優秀的學科帶頭人成就優秀的科研創新團隊。在他的帶領下,“航空地球物理與遙感地質創新團隊”入選首批國家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團隊,并多次獲得科技部、自然資源部和原國土資源部的表彰。該團隊有1人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15人先后入選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等省部級人才工程。
在他的辦公室里,除了一疊又一疊文件和學術報告外,墻上懸掛的一幅碩大的地圖格外引人注目。這是由他主編出版的中國及毗鄰海區航磁系列圖之一《中國及毗鄰海區航磁ΔT場化極上延拓20km等值線平面圖》。該系列圖是我國首次陸海統編、種類最多、精度最高的大區域航磁系列圖之一,是我國航空物探數十年成果的集成,已居于國際領先地位。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出版物,這個系列圖已經成為找礦勘查部署、透視地球內部結構、研究成礦成藏孕災地質規律等所需的重要區域地球物理基礎資料。
熊盛青計劃,這個系列圖今后要每10年編一次,要能涵蓋最新的海陸航磁資料。“這一版由我主編,下一版就交給年輕人了。”面對這幅代表我國航磁測量工作程度和編圖技術水平的地圖,他語重心長地說。此前,他已經和團隊制作并完成《中國陸域磁性基底深度圖》《中國陸域斷裂及巖漿巖分布圖》《中國陸域區域構造圖》和《中國陸域磁性鐵礦產資源潛力預測圖》。
>2024年1月,熊盛青參加首屆“國家工程師獎”頒獎典禮
熊盛青是20世紀90年代的博士,不到35歲成為單位總工程師,43歲起擔任國家“863 計劃”重大項目首席專家,57歲擔任珠峰航空重力和遙感測量項目首席科學家,60歲又擔負起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勘查技術方法組組長的重任。工作中,他是為國奉獻的科學家、團隊的“領頭雁”、同事心中的“老大哥”,但生活上他卻一直對家人心存愧疚。
“現在,周末我會強制自己休息一天。一方面是要為干事業保重身體;另一方面,我想抽出時間多陪伴家人,尤其是我夫人。這么多年她給我太多支持,為我做出了很多犧牲?!毙苁⑶嗾f。
即便青絲變華發,他對科研的熱情絲毫不減。
“近期,我計劃再去趟野外,在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研究中有幾處研究結果需要到野外去驗證?!蹦隄M60歲的他因工作需要延遲退休,繼續堅守崗位。熊盛青的這句話猶如他的名字,熊熊燃燒的激情、盛似青年的士氣。科學研究,永遠在路上。
編后記
2020年第1期,本刊曾登載《惟創新者行穩致遠——訪中國航空物探領軍人熊盛青》一文,講述了我國航空物探領域專家熊盛青的科研之路,引發廣泛關注。2024年1月,熊盛青再獲殊榮——“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時隔4年,再一次登載熊盛青的人物稿件,較之上一篇,本篇重點關注他最近的科研工作及新的學術成果,呈現他以地質為志業,以科技報國為理想,以審慎態度從事學術的科研人生,分享他工作之外的點點滴滴,力求展現科學家的平凡與不凡。
作者: 申文靜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張佳楠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