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七月,自知時日無多的呂后,將兩個侄子趙王呂祿和梁王呂產召至榻前,語重心長地告誡二人,在自己死后,大臣們肯定會有所動作,屆時,萬萬不可將兵權交出,不然就會遭遇萬劫不復的下場。
正如呂后所言,在其死后不久,以周勃、陳平和陸賈為首的功臣集團,馬上展開了對呂氏一族的行動。
通過威逼利誘,將掌管北軍禁衛呂祿手中的北軍將印拿到手,很快便屠盡呂氏一族,此時,呂后剛剛去世兩個月。
而在呂氏滿門屠殺干凈后,為消除所謂的威脅,周勃等人又將劉邦的嫡孫,也就是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們,逐一誅殺,先后共有四個劉邦的嫡孫,死在了周勃的手中。
在劉邦臨死前,曾對呂后說,周勃此人“厚重少文”,并且“安劉者必勃”,但就是這個貌似忠厚、本分的托孤大臣,卻能毫無心理負擔地殺掉劉邦的嫡孫。
周勃真乃狠人也,劉邦泉下有知的話,對此會作何感想?而周勃,又為何毫不留情的殺掉劉邦的嫡孫呢?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已然是奄奄一息,眼看就是油盡燈枯。此時,守在身旁的,是劉邦的發妻,也是當今皇后呂雉。
兩人的對話,主要是劉邦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對于皇位繼承人,也就是皇太子劉盈,劉邦實在是不滿意,因為劉盈著實太懦弱了。
為此,劉邦不得不將朝政托付給剛毅狠辣的呂雉,但為了制衡呂氏一族逐漸龐大的勢力,劉邦也同時安排了幾個托孤大臣。
曹參、王陵、陳平等幾個漢初老臣的名字,從劉邦口中緩緩說出,到最后,劉邦又艱難地說出了另一個名字,那就是曾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周勃。
在劉邦看來,曹參年歲已高,在他死后,可以由王陵替代,但王陵過于耿直,圓潤不足,因此,可以讓陳平來輔助,不過陳平這個人,聰明是挺聰明,就是有時候太過于自作聰明。
而周勃,在劉邦的眼中,是厚重少文,憨厚樸實沒多少文化,但這才是忠臣良將,因此,這幾個人中,劉邦最看重,也最看好的就是周勃。
在劉邦的部署和安排下,呂后一方、開國功臣集團和諸侯王,就形成了一個微妙的三角平衡,這對于當時漢初的局勢而言,顯然這種安排是最合適也是最正確的,三方相互制衡之下,就能夠保證劉氏天下的長治久安。
事實上,在劉邦死后,這個三角平衡一直維持的不錯,三方勢力互有忌憚,雖各有想法,但一時半會也沒有人敢輕舉妄動,呂后曾經想聯合親信審食其對功臣集團下手,但由于功臣集團影響力實在太大,最終只得作罷。
但呂后也不是沒有其他動作,通過拉鋸式的談判,最終與功臣集團達成協議,就是封呂氏子弟為王,以此來增強呂后一方的實力,但這就違背了劉邦當年白馬之盟時定下的“非劉不王”這個原則,也為呂氏一族日后的覆滅,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公元前188年,飽受“摧殘”的漢惠帝劉盈去世,繼承皇位的,是長子劉恭,后世稱之為前漢少帝,除了劉恭之外,漢惠帝劉盈還留下了五個兒子。
雖然經歷的前漢少帝事件,但呂后出手狠辣,毫不猶豫地改立后漢少帝,因此,在這個時間段里,朝堂的局勢,依然還能保持平衡,大權仍在呂后手中掌握。
但平衡早晚要被打破,比如年事已高的呂后去世。
公元前180年七月,自知時日無多的呂后,將自己的兩個侄子呂祿和呂產叫到床前,對他們千叮嚀萬囑咐,要求掌管南北禁衛軍的兩人,萬萬不可交出兵權。
因為呂后知道,功臣集團歷來對呂氏一族不滿,只不過自己尚在,他們不敢輕舉妄動,但自己一旦歸天,功臣集團勢必要有所動作。
所以,掌管軍隊的兩個侄子,是最關鍵的人物,只要有軍隊在,就能很大程度保護呂氏的安全。一切交代完畢后,在當年七月,呂雉在未央宮去世。
呂后預料的不錯,以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集團,確實沒閑著,他們時時刻刻盯著呂后是否歸天的消息,因為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了。
終于,在確認呂后死亡后,功臣集團上下,猶如上了發條的機器,開足馬力,行動了起來,目的就是一個,將呂氏一族趕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