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則搞笑視頻在家長群瘋傳。
視頻里,一位媽媽再現了日常接電話的場景。
一看來電顯示,如果是快遞,則滿臉輕松;一看是單位的,也能應對自如;但要是學校打來的,則立馬慌了神,開始腦補各種場景:
孩子闖禍了?成績下滑了?身體不舒服?還是被欺負了?
等接完電話,知道沒什么事,大松一口氣,好像躲過了一場浩劫。
不到兩分鐘的視頻,把家長們的焦慮體現得淋漓盡致。
原來,不止我一個人為孩子操碎了心。
我女兒今年上五年級,一次考試不好,我就能愁到失眠。
小升初之后,跟不上怎么辦?中考被淘汰,高考考不了怎么辦?之后找不到好工作又怎么辦?
想著想著,就渾身冒汗,恨不能連夜起來,給女兒再報幾門網課,逼她再做幾套卷子。
然而,這不是我生活里的偶然事件,是有孩子后的常態。
現在,我總算理解了彭凱平教授的這句話:
“這個社會,最容易讓人焦慮的地方,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