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9年起,尼赫魯懷揣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命令印度軍隊加大力度蠶食我國邊境領土,行徑愈發惡劣,令人不齒。中國始終堅持“以和為貴”的原則,多次提出和平談判的倡議。然而,印度軍方卻愈加肆無忌憚,拒絕和談。中國政府忍無可忍,終于在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全面爆發。
那么,中印關系是怎么走到這個境地的呢?打印度時眾將有分歧,劉伯承出面鎮場子,說了什么話影響至今?戰后又是如何處理3000多印度戰俘?
他為什么要“搞我們”?
中印兩國都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也都曾飽受帝國主義侵略。然而,為什么兩個同樣經歷過殖民壓迫的亞洲國家最終爆發了一場戰爭?
對此,毛主席曾經頗有感慨。他說過:“我想了十天十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么要搞我們!”其實,毛主席并不是想不明白,而是從心底里不愿意與這個曾經友好的發展中國家發生沖突。
然而,當時的尼赫魯政府咄咄逼人,步步緊逼,最終讓和平的希望破滅。
中印關系的起初是十分友好的。1947年,印度成功獨立后,中國的許多組織還向尼赫魯和甘地等人表示了祝賀,認為這是亞洲人民反殖民斗爭的一次偉大勝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兩國在1950年正式建交,印度承認新中國是唯一合法政府。這一時期,中印關系進入了蜜月期,兩國高層往來頻繁。然而,在友好表象的背后,印度卻隱藏著擴張領土的野心。
印度獨立后,尼赫魯作為“夢想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望。他高舉“不結盟”旗幟,自詡為世界上所有貧苦國家的領袖。然而,隨著尼赫魯的大國夢日益膨脹,他逐漸將目光轉向中國的領土。
歷史上,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為了鞏固對印度的控制,英國殖民政府在中印邊境擅自劃定了一條“麥克馬洪線”,將西藏的大量領土劃給了印度。新中國當然不會承認這條殖民時期的“偽造邊界”,但尼赫魯政府卻執意堅持這條邊界不放。
更為嚴重的是,自1951年起,印度政府開始在中印邊境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不斷向中國領土深入推進。盡管毛主席和周總理多次發出警告,印度仍然無視中國的警告,并在邊境地區修建了多個哨所。
1960年4月,周總理冒著生命危險訪問印度,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兩國的邊境問題。然而,尼赫魯的態度卻極其強硬,表現出“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這種霸道姿態。
他不僅認為印度在東段邊境侵占的中國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應歸印度所有,還恬不知恥地要求中國在西段尚未被印軍控制的3萬多平方公里土地。
到1961年,我國與蘇聯的關系已經公開破裂,同時國內還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這讓國家面臨巨大挑戰。尼赫魯“看準時機”,變得愈發狂妄。同年11月,他在中印西段邊境的阿克賽欽地區推行所謂的“前進政策”,加緊侵占中國領土。
1962年春天,印軍在我國境內開始修建大量據點。我邊防軍隨即采取了應對措施,在印軍據點的對面也修建工事,但始終遵循毛主席的指示,沒有主動開火。到6月,印軍得寸進尺,又越過中印東段邊境,在我國的克朗節地區修建工事。
9月20日深夜,印軍終于發起了攻擊,偷襲我軍哨所,一名代理連長不幸犧牲。我軍被迫還擊。到10月,印軍不僅大規模炮擊我軍邊防駐地,還集結數千人進行武裝越境。尼赫魯甚至公開叫囂,要將中國軍隊徹底清除。
面對印度的蠻橫行徑,黨中央最終決定不再忍讓。
1962年10月18日,北京中南海,毛主席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聽取了中印邊境緊張局勢的匯報后,毛主席鏗鏘有力地說道:“如果尼赫魯非要開戰,那我們只能奉陪到底!”
與此同時,遠在萬里之外的美國老將麥克阿瑟正在冷眼旁觀印度的挑釁。他苦笑一聲,對印度的行為作出犀利評論:“印度低估了中國的戰斗力,他們腦子壞了。他們以為會有大國支持他們,實際上并不會有。”
麥克阿瑟或許覺得,尼赫魯的做法與他當年對中國的態度相似。而尼赫魯挑釁中國的結局,也如同麥克阿瑟一樣,最終得到了一個終身難忘的教訓。
劉伯承出面鎮場,一句話影響至今
在中印戰爭開戰前夕,毛主席和周總理征詢了眾將領的意見,沒想到支持不打的聲音不絕于耳。戰爭意味著犧牲與消耗,從國家建設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形勢似乎還不具備非打不可的緊迫性。然而,還是有兩位堅定主戰的將領站了出來:一位是張國華,另一位是老元帥劉伯承。
劉伯承的軍中威望自不必多言,作為戰功赫赫的“軍神”,他在軍界的地位舉世公認。而張國華是劉伯承的老部下,作為一員悍將,他也展現出非凡的膽識和決斷力。
中央最初的作戰計劃是打掉印軍一個營,但張國華不僅主張出戰,甚至豪氣地表示:“我要打掉他一個旅!打的就是他們的王牌旅!”
劉伯承也隨之補充道:“青藏高原我沒去過,作戰有難度,但并非無路可走。”
有了劉伯承“軍神”坐鎮,戰意堅定,毛主席也下定決心。他下令對越境的印軍進行還擊,還特別對張國華說:“我們不輕易出手,但一出手就必須雷霆萬鈞,要打出我們的威名!”
張國華是一位虎將,也被稱作福將。早在解放戰爭時期,35歲的他已是劉鄧大軍麾下18軍的軍長。1950年,張國華率領18軍首批入藏,將紅旗插上世界之巔,隨后在西藏駐扎了整整12年,為西藏的和平解放和穩定作出了卓越貢獻。
正是這12年的邊疆經驗,使張國華對西藏的地理、氣候以及社情非常了解,在面對印軍時,他無疑是最合適的指揮者。1962年10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對印作戰命令,70高齡的劉伯承也掛名編外參謀,隨行指揮作戰。
老元帥劉伯承的出山,給全軍上下打了一劑強心針,他在作戰中的指揮與建議,給廣大戰士上了生動的一課,確保了中印邊境的勝利作戰。
1962年10月20日,對印自衛反擊戰全面打響。早已枕戈待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同時在西段和東段發起了猛烈反擊。在東線,解放軍向盤踞在克節朗地區的印軍發起進攻,印軍潰不成軍,其第7旅被全殲,旅長也被俘。
當解放軍繼續南下追擊時,印軍幾乎毫無抵抗,紛紛逃竄,解放軍順利收復了麥克馬洪線以南、達旺河以北的中國領土。在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對入侵印軍實施強攻,炮火覆蓋印軍據點,隨后拔除了37個印軍入侵據點。
東西兩線戰場皆捷,10月24日,中國發表聲明,提出停止沖突、重啟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并下令東線部隊停止追擊。
然而,印度仍然沉浸在“大婆羅多”的幻夢中,拒絕談判,并開始全面戰爭動員。在此背景下,解放軍發起了第二階段的作戰行動。解放軍不僅殲滅了大量印軍,還徹底清除了印度設立的侵略據點,收復了大面積的國土。
第二階段作戰于11月16日正式打響,21日結束。這一仗,解放軍打得十分漂亮!兩個階段的作戰中,我軍共殲滅印軍9000余人,俘虜4300多人。
從戰前準備到戰中決策,劉伯承始終保持極為謹慎的態度,“告誡部隊,不要輕敵”,這句話在當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解放軍在處理相關問題時,仍然堅持“料敵從寬”的原則,這一思想深遠影響著解放軍的作戰風格。
當毛主席得知勝利的消息后,欣慰地說道:“好,這下印軍被打疼了,至少十年他們不敢再挑釁了。”
而當尼赫魯得知中國僅用4個團就擊潰了印度的兩萬大軍時,他明白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場戰爭讓尼赫魯在國內外顏面盡失,最終他于1964年郁郁而終。
如何處理印度戰俘?
中國軍隊在贏得勝利后,雖然為戰果感到欣喜,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棘手問題——如何處理戰爭中俘虜的三千多名印度戰俘?
中國軍隊是嚴格遵守戰俘條約的,但由于戰爭剛剛結束,若立即釋放這些戰俘,可能會讓印度恢復戰力,這顯然不是中國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因此,中國軍隊只能根據規定,將這些戰俘送往后方的俘虜收容所中。根據后來解密的外交部檔案,三千多名印度戰俘給中國帶來了不小的管理難題,因為他們實在是太難管了。
第一個難題出現在戰俘登記方面。1962年底至1963年春,西藏軍區設立了三個戰俘收容所,負責印度戰俘的物質生活和基本保障,甚至還設立了郵政信箱,讓戰俘們可以與家人通信。
然而,由于印度在開戰前曾給士兵們灌輸中國苛待戰俘的錯誤觀念,導致印度戰俘對登記十分抵觸和敷衍。這給中國的管理人員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為確保準確的俘虜人數,我方只能逐一核實,耐心地梳理和登記每一位戰俘的姓名信息。登記工作還面臨重名問題,印度士兵中重名現象相當普遍。為了避免混淆,我軍干部要求戰俘填寫全名而非縮寫,但即便如此,重名現象依然嚴重。
最終,工作人員找到了解決辦法——用軍號來區分。雖然名字可能相同,但每位戰俘的軍號都是唯一的,干部們便在登記姓名時加上軍號,這樣既簡化了管理,也有效避免了重名現象。
第二個難以管理的地方在于民族矛盾的尖銳,尤其是錫克人與其他印度人之間的矛盾。為了避免沖突,中國的工作人員將不同民族的戰俘分開管理,無論是錫克族、拉吉普特族等,都被安置在不同區域,分別管理。
第三個難題出現在戰俘們的伙食問題上。眾所周知,印度雖然是東亞國家,但其飲食習慣與中國有很大差異。他們喜歡吃甜口的咖喱、糖,喝牛奶、甜茶。尤其是軍官俘虜,他們的生活標準比士兵更高,不僅對食物要求多,對衣著也有較高的要求。如果衣服有破洞,不換新的就拒絕穿。
為了適應印度戰俘的飲食習慣,我軍在伙食標準上進行了調整,滿足了他們對油、糖、辣椒、羊肉和土豆的需求,并安排后勤人員嚴格管理食物的發放,避免浪費。管理人員和領導甚至親自到戰俘伙房指導烹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經過我軍的認真努力,印度戰俘的伙食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
第四個管理難題是戰俘們不愿意干活。印度戰俘普遍認為像掃廁所、理發等勞動是“低賤之人”才會做的,種姓稍微高一點的戰俘都拒絕參與。然而,中國軍隊的理念是人人平等,勞動無高低之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所有人都必須參與勞動。
我軍士兵帶頭積極勞動,身體力行,最終使印度戰俘意識到中國軍隊的平等精神與印度軍隊截然不同。在中國士兵的榜樣作用下,許多印度戰俘開始拋棄成見,加入了勞動的行列。
1963年4月21日,中國國防部發表聲明,決定全面釋放所有被俘的印度人員。到1963年5月25日,所有印度戰俘都被順利釋放。在告別時,他們向中國軍人揮手致意,昔日的敵對關系已經煙消云散,完全不見敵意。
解放軍在對外用兵時從未遭遇過失敗,這一點值得某些國家深思。
自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已過去62年,如今中國國富兵強,盡管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中國依然穩如泰山。中國軍人必將銘記前輩的教誨,繼承他們的遺志,堅守祖國的山河,傳承千秋萬代的信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