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中央在陜西米脂縣楊家溝召開了著名的“十二月會議”。會議的核心內容只有一個:解放戰爭已經到了歷史的轉折點,“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要用5年時間取得全國的解放。
為了達成這偉大的戰略構想,中央制定了全軍接下來的兩步計劃:
一.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攻占錦州,切斷東北和華北的聯系,在遼沈戰場實現“關門打狗”。
二.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3個主力縱隊過長江,挺進江南,以機動作戰吸引敵主力回防,緩解中原野戰軍壓力。
林彪和粟裕接到命令后,都復電表示同意。粟裕還就渡江的時間和計劃向中央提出了自己建議,并主導制定了具體的過江方案,得到延安方面的肯定。在主席看來,兩大野戰軍已經是箭在弦上,只待一擊致命。
但在1948年4月,東野和華野又幾乎同時傳來了“不好的消息”。林彪、羅榮桓以入關作戰,道路、補給都有困難為由,向中央提出暫不南下,先打長春的建議。而粟裕也匯報預計過江的3個縱隊面臨諸多困難,申請推遲。不久之后,粟裕更是突然變卦,向延安發電“斗膽直陳”認為華野不應過江,這就是著名的“子養電”。
粟裕反對過江的理由大概有幾點:
一.遠離后方,沒有群眾基礎,后勤補給困難
二.沒有重武器,難以攻堅,在江南敵心臟地帶作戰難度太大
三.部隊機動作戰減員預計較為嚴重,不如留在江北打大仗
四.對于中野,蔣介石不會“縱虎歸山”,仍有可能將主力留在大別山一帶,那華野過江的戰略目的就無從實現。
林彪和粟裕向中央發出的這兩份電報,觀點比較相似。都是在實際的考察和戰術制定中,認為原本確定的軍事戰略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難之處,難以施行,或者有更好的方案可以代替。所以東野和華野都提議修改原有計劃。
主席對于這兩大愛將的突然變卦和“抗命”有些無奈,感慨“林彪不南下,粟裕不過江,這場大戲難唱嘞。”不過對于林彪和粟裕,主席還是顯示了充分的信任。他保留了東野南下的計劃,同意林彪先打長春。
同時主席又讓陳毅、粟裕都前往延安,要當面聽聽他們的意見。4月30日到5月7日,在城南莊會議上,中央討論了“陳、粟兵團的行動問題”,并由粟裕匯報華野不過江,準備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幾個殲滅戰的方案。
主席在聽完粟裕的匯報后,認為他的意見正確,并當即研究決定,同意華野暫不渡江,留在江北大量殲敵,而這也是淮海戰役的最初藍圖。
而東野在攻打長春受阻后,林彪分析敵情變化和戰場形勢,認為延安“只有打下錦州,就擁有戰場主動權”的指示是正確的,從而堅定了轉向攻打錦州的決心。主席也是發電給林彪:之前我們有過不同意見,現在沒有了,希望你們大膽放手和堅決的實施。
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取得大捷,離不開林彪和粟裕這兩位天才指揮家的謀劃和指揮。更離不開主席的統籌全局,和對兩位愛將的信任和理解,讓他們大膽地提意見,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戰略構思,這才是偉人的氣度。
對比淮海戰場,杜聿明明知蔣介石讓他去救黃維兵團的命令“不切實際”,卻又不敢違抗軍令,只能白白送上了全軍覆沒,兵敗被俘的結局。
解放戰爭,就是一個拳頭,打敗十根手指的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