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野巔峰時期有十五個步兵縱隊,自第一至第十三(無第五縱隊)、渤海縱隊、兩廣縱隊、魯中南縱隊。
步兵縱隊是解放戰爭的主力,十五個縱隊司令地位有高有低,后來的結局和歸宿各異。當然十五位司令資歷、戰功不一,并不能相提并論。
最有含金量、戰功較高、資歷較深的,當屬一至十縱的九位司令:
一縱葉飛、二縱韋國清、三縱何以祥、四縱陶勇、六縱王必成、七縱成鈞、八縱王建安、九縱許世友、十縱宋時輪。
這九位大佬中,又以葉飛、韋國清、王建安、許世友、宋時輪為最高,都是上將。
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宋上將,在華野一眾司令之中,他的經歷有些特殊,特殊到一般人都看不太懂。
一、一路走低為哪般
評價成就高不高,有很多標準。比如以戰斗力而論,華野早期九大縱隊最強的有兩組:
一是新四軍出身的“三虎”:一、四、六縱,葉飛、陶勇、王必成三人都是粟裕手把手帶出來的頭號主力。
另一組是山東八路軍出身的“三猛”:三、八、九縱。三縱號稱陳老總袖子里的小老虎,陳士榘到山野后一眼就相中了三縱,走到哪都點名要三縱跟著,成就無數戰史佳話,48年解放洛陽,陳賡兵團遲遲打不下,三縱炮兵一到立馬把206師師長邱行湘轟得滿地找牙。八縱王建安、九縱許世友,這兩位都是智勇兼備的資深老將。
但戰斗力這個概念,其實有些模糊,不能和部隊主官全結合起來。宋時輪所帶的十縱以善打阻擊戰聞名,戰斗力天花板并不高。
宋時輪后來也授上將,靠的是資歷、出身和戰功并行。軍銜是衡量許多戰將的客觀標準,或許在個別人身上不太準確,但大多數人是比較合適的。所以我們列舉幾個成就最高的縱隊司令,把宋上將和其他幾位放在一起。
宋上將在解放戰爭爆發之初,地位一度排在九個縱隊司令上面。當初陳毅到山東接替羅榮桓指揮山東大局,眾所周知,陳毅元帥綜合能力比較強,但在作戰指揮上未臻一流,這一點不是筆者妄議開國元勛,陳老總自己都承認,此話自不必說。
陳毅到山東后面臨的形勢與羅帥大不一樣,羅帥領導抗日,生存是第一要義,發展武裝力量是主要任務。陳毅到山東,主要責任是開拓解放區,與國民黨軍爭奪天下,打仗成了第一號任務。陳毅在軍事方面獨力難支,需要一位精通作戰指揮的戰將做助手,中央物色一番,派了宋時輪來當津浦前線野戰軍參謀長,這個野戰軍后來正式改編為山東野戰軍,宋時輪也接任山野參謀長。
我們說宋時輪地位比幾位縱隊司令地位高,源出此處。
懂軍史的朋友們不免疑問,新中國成立以前,無論我軍還是國民黨軍,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參謀長地位大概略低于下級部隊的軍事主官。比如軍參謀長略低于師長,師參謀長略低于團長,野戰軍參謀長同理略低于兵團司令。
從這個角度看,宋時輪要低于幾位縱隊司令嘛!
這話對不對呢?
二、差點撤職
那時的通例,確實是參謀長略低于下級部隊主官。東野參謀長劉亞樓、華野參謀長陳士榘都有過從參謀長轉任兵團司令員的經歷,可為明證。
但這只是通例,而不是編制條令,也不是軍事原則。
清亡以來,參謀長的地位從新軍閥到國民黨軍,再到我軍人民軍隊,參謀長地位是逐漸上升的。
具體到解放戰爭初期,參謀長確實像之前一樣,是偏軍事技術的角色,即給司令提供情報分析、通信保障、兵力調度、作戰方案甚至臨場指揮等方面的支持,助手色彩十分濃重。
朱老總1948年春到華野和張震談話,作出過類似論述,說參謀長是站在司令員影子里的人。
這樣的參謀長角色,肯定不如下級部隊主官重要啊!
但宋時輪在山野并不完全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