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的高級將領、參加過南昌起義,出國留學過、參加過八路軍抗日,多重身份集于一身,看似矛盾卻又很好的兼容,這就是我國首位駐印度外交大使袁仲賢,在他的身上發生過很多特別的經歷。
代表我軍與英國軍隊進行交涉談判過,也為后來出任外交官打下基礎,但是讓一個領兵打仗的武將出任外交官真的合適么?外交工作代表的是我國顏面不容馬虎,袁仲賢能夠勝任么?為什么周總理親自點名讓他去呢?
黃埔軍校出身參加我黨的南昌起義,一起打響反抗第一槍
袁仲賢跟毛主席是同鄉都是從湖南走出來的風云人物,在袁仲賢參加外交工作的時候,毛主席還接見過他對他印象深刻“我們是老鄉,當然認得他。”
袁仲賢的家庭是以制陶為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家人省吃儉用的供他上學,他在縣里的一高上學,班里的同學在日后個頂個的有出息,誰會想到同班的蕭勁光會成為開國大將,自己在以后也成為帶兵打仗的將領。
袁仲賢第一次接觸馬克思主義是從1921年考入湖南省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在這里他結識了郭亮,又認識了毛主席,受他們的影響開始了解馬克思主義,并且幫助那些工人傳道授業解惑。
1942年袁仲賢加入我黨隊伍,并且考入了孫中山所創辦的黃埔軍校,他身邊的同學在未來都是響當當的大人物,陳賡、左權這些都在后面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參加過討伐軍閥的戰爭。
陳炯明作亂帶兵襲擊孫中山,于是由黃浦軍校學生組成的黃埔軍在蔣介石的帶領下,發起東征對陳炯明討伐,他們這支隊伍一路上斬殺許多叛軍,一直到惠州城才被攔下,這座城池防御工事牢固難以攻破。
在攻占惠州城的時候也是體現了國共合作的輝煌,雙方配合下黃埔軍奮勇殺敵,與城內守軍鏖戰了三十多個小時,最終拿下號稱固若金湯的惠州城,在這場攻城戰役中袁仲賢表現的異常勇猛。
他加入第一批沖鋒的敢死隊伍進行沖鋒,沖進城內的時候,僅剩10多個人活著,在后面的白刃戰中,他也非常兇猛,即使身上受傷也繼續戰斗,戰斗結束后,因為表現突出擔任國民革命軍第22師 65 團的營長。
可惜好景不長,國共雙方合作的友好局面沒有維持多久,就被蔣介石打破,隨著北伐的勝利,蔣介石內心的欲望慢慢膨脹起來,他開始不滿足現在的局面,準備醞釀一場足以顛覆現在格局的陰謀。
這件事就是他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選定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在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勝利,勢頭正旺的時候發起行動,為了這場行動,他提前做了許多準備。
他先是聯合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進行秘密會議商量行動計劃,隨后又拉攏國際上西方國家的支持,甚至與日本帝國主義也有聯系,為了這場勝利,他不惜與日本握手言和出賣國家。
在蔣介石有了足夠的底氣以后,開始不斷地對我黨發起挑釁,制造反共事情計劃雙方的矛盾,甚至還指使軍隊抓捕我黨人員,一切準備妥當之后,早已被他收買的上海幫派成為蔣介石的打手,開始對上海工人下手。
一大批武裝人員冒充工人,開始向上海各處的工人發起攻擊,雙方矛盾發生以后,國民革命軍第26軍以調解雙方糾紛為由,將工人的武器裝備全部收繳,并且抓走大部分工人。
這場沖突只是一個導火索,在事情發生后的幾天里,在上海從事工作的共產黨員和與我黨要好的群眾都被抓捕殺害,許多群眾想要通過游行示威的方式,逼迫他們釋放抓捕的工人。
但是對方居然沒有底線的,將槍口對準這些手無寸鐵的群眾,當場被射殺上百人,受傷的更是不計其數,這場沖突愈演愈烈,我黨同志被抓500多人,失蹤5000多人被殺害的人也有上百人。
上海的政變就像信號,全國各地都開始清除共黨為理由,大規模的捕殺我黨人員和群眾,廣州的國民黨反動派,為了響應蔣介石的行為,也發起了同樣的行動。
一天就抓 我黨同志2000多人,其中還有許多工會和團體也被牽扯其中,這次行動也標志著國共雙方的合作全面崩盤,再次站到了對立面。
事情發生的時候,袁仲賢已經脫離原來的隊伍,根據周總理的命令,去往武漢領導湖南地區的工人運動,1927年8月1日,袁仲賢跟隨賀龍的隊伍前往南昌參加起義。
南昌起義以后袁仲賢根據我黨的安排,前往蘇聯進行學習,在那里學習了蘇聯的馬克思主義和蘇聯革命的經驗。學成歸來以后投身抗日戰爭,又參加了解放戰爭的多場戰役。
武將轉行當文官,能否勝任外交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后,袁仲賢就接到了中央的任職調令,讓他從事外交工作。這對于一直領兵打仗的袁仲賢來說就是一個不太擅長的領域,當時劉伯承非常不舍得他離開,但是中央下令也不能不遵從。
新中國成立國內的情況基本解決,以后就需要面向國際,外交工作就是讓我國與其他國家相互了解建交的樞紐,因此這份工作的任務一點也不比帶兵打仗反而更重要。
至于挑選袁仲賢從事外交工作,是因為周總理親自點名,為什么眾多將領中周總理對他印象深刻,難道是他有什么過人之處讓周總理看重嗎?
這件事情還要從解放戰爭說起,當時他帶領的第三野戰軍在長江邊準備渡江戰役,突然有一艘軍艦在長江下游出現,調查過后才發現,這是英國的一艘軍艦,我軍大戰在即不想多生事端,進行警告勸阻,對方無視我軍的警告依舊闖入。
我軍發出公告,要求外國的船只盡快撤離長江,但在規定日期到了以后,英國軍艦“紫石英”號依舊是在江面上行駛,并且闖入我軍早已預定好渡江作戰的江域。
我軍將士在警告過后也沒有慣著他們,讓炮兵架起火炮對準闖入的“紫石英”號,起初“紫石英”號還進行還擊,但在我軍炮兵連的炮火下,軍艦被命中導致船體破損,最后只能擱淺。
擱淺以后的英軍軍艦升起了白旗,我軍才停止炮擊,這一場沖突中此時紫石英號陣亡17人,20余人受傷,在他擱淺之后,又向南京的“伴侶”號求援。
原本已經投降的紫石英號看到伴侶號的到來,又把之前升起的白旗收了回去,我軍炮兵對于支援來的伴侶號發起攻擊,最終在傷亡四十多人的情況下將伴侶號擊潰。
紫石英號被迫擱淺,救援的軍艦被擊敗,事情傳回英國后很是生氣,在他們國內也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英國的軍艦有權利,在長江上行駛,解放軍的行為應該遭到報復。”
還有人認為“如果換位思考,自己國家的海域上出現敵方的軍艦,我們難道不會攻擊他嗎?”
這件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很有可能會引起兩國之間的糾紛,上升到國際層次,我軍對英軍擱淺的軍艦船員并沒有肆意侮辱,對船上受傷的船員進行醫治,允許他們與當地的百姓交換食物。
我國這樣做已經彰顯出大國風范,不僅沒有為難他們,甚至幫助他們解決當下的困難,后來雙方都在尋求解決辦法,派出代表人物進行談判,袁仲賢就是代表與英方談判,雙方談判三個多月。
雖然沒有明確結果,但是英國也放低了姿態最后狼狽的開著紫石英號逃離,這件事也告一段落,這次談判我們拿出強硬的態度,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維護了我國主權。
這次與英國交涉的事情也讓周總理對他印象深刻,在新中國成立外交工作需要人才的時候,就將袁仲賢專門調過去,剛開始袁仲賢還有一點不適應身份的轉變。
一直都是在戰場上喊打喊殺,突然間要坐下來進行外交工作,與其他國家談判交涉,就好像是魯智深繡花,不知何從下手。
毛主席看出他的擔憂對他說:“我們的新中國剛成立,一切都是在摸索,現在不會不代表以后不會,外交工作是沒有硝煙的戰爭,你更要打好。”
在毛主席的開導下,袁仲賢也是放下心中的顧忌,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外交工作中,1950年袁仲賢被選定成為中國第一位初始到印度的外交官,當印度的大使館建成以后,現場參加的人員多達上千人,就連印度總理尼赫魯也親自出席。
袁仲賢很出色地完成了外交工作,為我國外交事業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在晚年他的身體狀況不好,在醫院檢查發現是肺癌細胞,最后因為病情惡化與世長辭。
葬禮的現場不僅有周總理,陳賡等其他國家領導人,就連印度副總統也專門發電表示吊唁,追悼會結束以后,周總理專門為他起靈,送到八寶山公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