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初的城南莊會議,毛澤東同意粟裕三個縱隊暫不過江在江北打大仗后,在5月21日給陳、粟和劉、鄧等的電報中這樣明確:“以殲滅五軍為夏季作戰(zhàn)之中心目標”,“粟裕全權指揮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縱之作戰(zhàn),并指揮許、譚在津浦線上之配合作戰(zhàn)”,“劉、鄧擔負鉗制十八軍使不能東援”。電報還特別指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zhàn)”。
耐人尋味的是,毛澤東的電報為何專門指示“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zhàn)”呢?
一是毛澤東早在城南莊會議上,即明確表示華野由粟裕“來搞”,陳毅雖仍掛名華野的職務,但必須去中原局。
原本上,毛澤東的大戰(zhàn)略是準備派粟裕率三個縱隊先行過江,之后再第二批跨入,組建東南野戰(zhàn)軍。而同意粟裕的戰(zhàn)略建議后,原來的大戰(zhàn)略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對人事上的調整,以適應新的任務變化。基于此,毛澤東在城南莊會議結束時,找粟裕談話時明確指示:“陳毅同志不回華野去了,今后華野就由你來搞”。
盡管粟裕再三請求讓陳毅仍回華野,毛澤東還是堅定地說:“中央已經決定了,陳毅同志和鄧子恢同志到中原軍區(qū)、中原局工作”。 最后在粟裕提出“陳毅在華野的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要繼續(xù)保留”時,毛澤東雖然同意,但還是表示“那邊工作很需要他,現在必須馬上去”。
透過毛澤東與粟裕的談話,可以看出,不管陳毅掛不掛華野的職務,中央已決定調派他到中原局工作。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不參加自此之后粟裕所組織指揮的戰(zhàn)役,自然也是題中之義了。
二是針對中原局和中原軍區(qū)領導力量薄弱實際,劉伯承、鄧小平曾電請中央派陳毅加強到中原局,以便“建立起經常性工作”。
劉、鄧自千里躍進大別山后,我南線的戰(zhàn)略重心也隨之轉向中原。隨著劉鄧、陳粟、陳謝大軍成品字型戰(zhàn)略攻勢,中原地區(qū)云集了我數十萬大軍。這就有個地方工作、財經工作、支前工作等一攬子工作需要統(tǒng)籌的問題。
早在1948年2月,劉、鄧即向中央建議華野的鄧子恢“主持中原各區(qū),首先是三部分野戰(zhàn)軍的財經事宜”。而據《陳毅傳》記載:在城南莊會議之前,“劉、鄧來了一相應的大動作:發(fā)電中央請調陳毅到中原工作。劉、鄧稱:中原轄區(qū)甚大,領導力量極嫌薄弱”。
我們很難界定,毛澤東派陳毅到中原局工作,是根據劉、鄧的請求決定派去的,還是毛澤東本身早就有了派陳毅到中原局的考慮。但至少在這一問題上,毛澤東和劉、鄧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5月30日,陳毅與鄧子恢帶領4700名干部離開濮陽前往中原履職。自此,陳毅便離開他一直戰(zhàn)斗的華野。
三是毛澤東雖同意粟裕三個縱隊暫不過江,但給他賦予了很重的殲敵指標,既然是粟裕立的“軍令狀”,那么便放手讓粟裕來獨立完成。
粟裕在他的《戰(zhàn)爭回憶錄》當中,提到毛澤東采納了他的戰(zhàn)略建議后時說:“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采納了關于第一兵團暫緩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議,陳毅同志又要暫時離開華野,我深感自己的擔子沉重,覺得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軍令狀’,一定要把仗打好,以戰(zhàn)場上的勝利來回答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殷切期望。”
的確如此,毛澤東雖同意了粟裕的戰(zhàn)略建議,但同時也給他賦予了相當高的殲敵指標。這一指標是“少則四個月多則八個月內,該兵團,加上其他三個縱隊,在汴徐線南北地區(qū),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guī)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
當時國民黨一個旅相當于整編前的一個師,大約在8000人左右,十一二個旅大約10萬人,相當于粟裕當時指揮的部隊總數。可見,毛澤東賦予給粟裕的作戰(zhàn)任務到底有多么重。
為給粟裕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指揮環(huán)境,毛澤東決定陳毅不再參加粟裕指揮的作戰(zhàn),以便讓粟裕徹底放手去籌劃和指揮。一如東北時的林彪一樣,將黨政軍大權一攬子交給林彪。毛澤東在用人方面常有大手筆和超常之道。何況,古今歷來如此,誰立的“軍令狀”,那么就由誰來擔綱領命。這一次調開陳毅,給粟裕壓擔子,激發(fā)粟裕的激情與斗志,同樣也是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