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18日,林彪指揮四平保衛戰31天之后,率東北民主聯軍北撤。杜聿明指揮國民黨軍占領四平后,迅即分兵左右兩路實施猛追。左翼兵團占領遼源、雙山后,于5月30日到達第二松花江邊;右翼兵團先后占領長春,永吉(現吉林市),于31日占領小豐滿,也到達第二松花江邊。
一時間,東北民主聯軍形成了“千里大潰退之勢”,而國民黨軍則尾追不放。這使得東北民主聯軍陷入了極大的戰略被動。
然而,就在杜聿明追擊到了松花江邊,蔣介石卻命令停止追擊。6月6日,國共雙方達成在東北停戰15天的協議。之后停戰期限一再延長,直至10月中旬。
蔣介石的這次命令停止追擊,給很多研究戰史的人留下了很多遐想。據說,蔣介石后來在敗退臺灣后,對未繼續北進占領哈爾濱也頗為后悔。他這樣說道:
“若不停止追擊,直占中東鐵路戰略中心之哈爾濱,則北滿的散匪,自不難次第肅清,而東北全境亦可拱手而定。若此共匪既不能在北滿立足,而蘇俄亦無法對共匪補充,則東北問題自可根本解決,共匪在東北亦無死灰復燃之可能。故民國37年冬國軍最后在東北之失敗,其種因全在于這第二次停戰令所招致的后果”。
顯然,蔣介石認為這次停止追擊,給了林彪戰略上的喘息機會,甚至是招致整個東北戰局最終徹底失敗的根本“種因”。
實際上,不僅蔣介石以及國民黨軍很多高級將領這樣認為,甚至國內一些學者和軍迷們,特別是“國粉們”也都這樣認為:國民黨在東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蔣介石當了宋襄公”,同意了15天的停戰。假如蔣介石不同意停戰,而是命令杜聿明率軍越過松花江窮追到底,歷史就會是另一個模樣,林彪沒準就頂不住,沒準就要退往蘇聯了。
歷史雖沒有假設,但也絕沒有一廂情愿遐想那么簡單。如果蔣介石真的下令繼續追擊,會是怎樣的呢?
第一點,杜聿明的追擊已處于強弩之末,再追下去至少在兵力上已捉襟見肘。
由于抗戰后我黨將戰略重心放在了大舉進占東北上,因此,調派了關內很多精銳之師前往東北。在東北戰場上,僅從兵力數量和搶占先機來講,我軍并未占據劣勢。包括此次的四平之戰,國民黨軍的兵力是10個師,而東北民主聯軍的是14個師。只是由于在裝備、火力以及制空等綜合方面處于劣勢,才使東北民主聯軍不具備與國軍一爭高下的實力。
雖然是有差距,但從當時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曾提出要力保四平,甚至要“化四平為馬德里”,這除有談判需要的政治因素外,同時也有一定的實力底數做支撐。否則,四平之戰不會大打1個月的時間。
這么長時間的激戰,雙方都在為停戰前獲得有利戰略態勢而拉開架勢大打,我雖傷亡很大,但敵傷亡亦不輕。再加上國軍在占領了長春等不少城市和地區后,都需要分兵把守。此時,能夠追擊到松花江邊的兵力雖然在氣勢上占據了優勢,但顯然也已是強弩之末。如再追下去,至少在兵力上肯定捉襟見肘,不會討得多少便宜。
第二點,林彪已經做好了放棄哈爾濱的打算,甚至希望杜聿明進攻哈爾濱。
此次四平失利導致這樣的戰略被動,也是林彪多年領兵以來極為少有的敗勢。但林彪就是林彪,他不會因這一敗勢而不思反擊致勝之招。
6月1日,林彪致電各部隊并報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目前無法集中兵力作戰,現在的任務是收容部隊,求得休整之”,“準備游擊放棄哈爾濱”。
然而,僅僅過了兩天,就在6月3日,林彪一連給部隊發了這樣幾封電報:
——“為誘敵徹底分散兵力,以便我各個擊滅之并恢復城市,我軍應盡可能誘敵進入哈爾濱、扶余、洮南之線”。
——“為誘敵進入哈爾濱、扶余之線,你們必須采取有效方法,以達此目的,切勿威脅與激烈的抵抗敵人,應放敵前進。只有敵人進入哈爾濱以后,方利于我今后之反攻。你們現時的任務,是向部隊說明作戰方針,提高信心”。
——“敵極分散且甚冒進疏忽,極便我殲滅。望你們一面整頓部隊準備作戰,一面進行偵察,在有利敵情地形條件下,望求得殲敵后尾之一部”。
通過林彪僅6月3日發出的這幾封電報看,他已從四平大撤退的敗勢中穩住了神,此時非但不懼怕國軍占領哈爾濱,而且是企圖誘敵主動進占,乘機尋得戰機殲敵。
這樣看來,蔣介石后悔沒有一氣追擊下去,對他來講也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在大勝勢中停戰,無論如何已占盡了便宜。再追下去,林彪已在哈爾濱做好了反戈一擊之布局。再退一步講,即使國軍攻占了哈爾濱,東北民主聯軍還可以在東北面有佳木斯、西北面有齊齊哈爾等數百公里的戰略縱深,仍有很大的戰略回旋空間。而國軍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再繼續撒開來的話,林彪再收拾他們可能更不會費力。
綜合分析來看,對于蔣介石和杜聿明來講,不追下去可能比追下去會更好些。那些認為追擊下去可能一舉奠定國軍在東北的勝勢,徹底打敗林彪和林彪麾下的那些一流戰將,這種可能性只能是遐想,實際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