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徐帥《年譜》和中共《六屆中央委員會文件匯編》等刊載的文獻/史料:
1935年8月19日,黨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會議決定:由毛主席“負責軍事”一一在不知不覺中,中共和紅軍走過了自己命運“顛覆性扭轉”的時刻…。
歷史的從大局上看,中共歷經九年來“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實踐,已經是到了推出自己軍事統帥的“最佳時機”,以宜全黨全軍戰略方向、方針和任務“徹底轉變”的順利過渡。
客觀的從當時“黨內高層分歧嚴峻對峙”角度看,實際上也是黨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針對“負責軍委工作”的張國燾“槍指揮黨/挾兵自重”專權/擅權,而特意安排了一個能“管得了”他的人的工作>>>五五年開國上將軍許世友曾言“在黨內除了毛主席,沒有那個人是張老黑的對手”!
20號,黨中央政治局依照毛主席提議在毛爾蓋索花寺召開擴大會議,在毛主席個人履歷上銘刻下“三個”第一次:1)第一次以“負責軍事”的黨中央政治局常委資格提議召開會議;2)第一次以“負責軍事”的黨中央政治局常委資格在會議上作主報告;3)第一次以“負責軍事”的黨中央政治局常委資格受會議委托親自撰寫“黨中央決定/文件”。
毛主席“主報告”針對的主要是張總政委鼓吹的《略阿壩進夏河戰役計劃》/《夏河洮河戰役計劃》所隱瞞了的西出退卻圖謀,指出:紅軍在到達夏河后,一是向東/陜西,一是向西/青海、新疆;“我的意見,主力應當向東、向陜甘邊界發展,而不應向黃河以西…”。
他在主報告中還神乎其神的預言:目前長征的落腳地“應以洮河流域為基礎”,將來要抗日、要再向東發展,“后方可移至甘肅東北與陜西交界地區”>>>三個月~八個月之后,那一片地區成為“陜甘寧邊根據地”的部分,亦是“七.七事變”后八路軍東進抗日的出發地!
在經過充分討論后,毛主席作會議總結:“向東還是向西是一個關鍵問題,應采取積極向東發展的方針。應堅持向東打,不應以一些困難轉而向西。”會議一致同意毛主席的主報告及總結,決定委托他撰寫會議決定文件。
黨中央政治局通過了毛主席撰寫的《關于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決定指出(概略):
1)“為實現六月二十八日關于目前戰略方針之基本的決定,要求我們的主力,迅速占取以岷州為中心之洮河東岸流域地區,并依托這個地區,向東進攻,以便取得陜、甘之廣大地區…。”
2)“…特別是東北軍正從日本帝國主義刀鋒前的河北調來,他們中間逐漸增長著的抗日與反蔣情緒,正是進行革命工作的有利條件。”
3)“政治局認為在目前將我們主力西渡黃河,深入青、寧、新僻地,是不適當的,是極不利的。”“政治局認為,目前采取這種方針是錯誤的,是一個危險的退卻方針。這個方針之政治的來源是畏懼敵人夸大敵人力量,失去了對自己力量及勝利的信心的右傾機會主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