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于2023年3月,結合建國以來的經濟史和外交史,嘗試歸納宏觀政策的制定邏輯。當時提出了一個猜測:“我國可能會預留財政空間、保持戰略定力,等到美國大選后再根據結果靈活調整。假如特朗普上臺,財政后置的概率更高。”如今看來,這個猜測是貼近實際的。
內容梗概:
我國對外部形勢的認知和判斷,會影響內部政策的制定邏輯。建國以來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始于50年代初,隨著舊殖民體系逐漸瓦解,蘇東陣營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朝鮮戰爭后,我國效仿蘇聯模式,借助“156工程”大力發展重工業,一躍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第二個時期始于60年代,一方面是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另一方面蘇聯軍隊進駐蒙古,我國南北方向同時面臨威脅,“備戰”成為當時的重點任務。為此我國咬緊牙關搞“兩彈一星”和“三線建設”,成功挺過了地緣壓力較大的時期。
第三個時期始于70年代,面對蘇聯的威脅,我國與西方國家緩和了關系。中美建交后,我國逐漸形成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判斷,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僅用三十年的時間就走完西方上百年的工業化之路。
第四個時期始于10年代末,特朗普上臺后,主動掀起貿易戰,全球民粹主義抬頭。在此背景下,我國對外部形勢的判斷出現更新,認為“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內則強調“統籌發展與安全”,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具體到個人而言,應當與時俱進,盡可能滿足時代的新要求。
按照慣例,一些不太適合大范圍傳播的精品文章放在第三方平臺發布,并設立適當的門檻。具體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獲取。
精品文章合集:
目前打算更新至2025年底,搞成類似知識星球那樣的包年會員制,計劃發布十多篇萬字長文,更新頻率不會太高。主要內容以地緣政治、歷史周期、宏觀經濟為主,探討百年大變局的演繹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