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湖南韶山開展土改運動,要對每家每戶進行家庭成分劃分,但是論到毛主席家時,地委書記犯了難,書記認為毛主席家是富農,但是把偉大領袖家里說成富農,這不是敗壞毛主席家里的名聲嗎?
最后實在沒辦法,他只能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希望毛主席回復一下,他家里是什么成份。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多年來很多人都避而不談,但毛主席從來就沒有回避過這個問題,有幾點情況需要明白。
第一,1936年毛主席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親口說過,“我父親當過兵,做過生意,積攢了一點錢,后來買了土地,積攢了資本。”
“我家有15畝田地,成了中農,靠此每年可以收60擔谷子。一家5口人每年吃35擔,這樣每年還有25擔剩余。”
后來埃德加斯諾也把毛主席的話記在了他的《西行漫記》中,這就說明,毛主席從來沒有隱瞞自己家里是富農成分這件事,至少不是貧農,按照糧食生產力,應該是到了富農的地位。
第二,多年來,很多外國學者開始研究毛主席,比如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系教授施拉姆在他的《毛澤東》一書中說,中國的農村非常貧窮,但毛澤東夸大了他家的階級成分。這可能有他和父親的矛盾有關,施拉姆的意思就是,因為他由于其他目的夸大了家庭的成分,準確來說應該是貧農。
日本著名學者大澤升在《中國去向何處》書中說,中國的毛澤東是“富裕中農的長子”。
所以根據這些資料可以看出,他們都認為毛主席家里的成分應該是貧農,因為1929年國民黨反動派就沒收了毛主席的父親的所有房產和徒弟,一直到韶山解放(1949年8月),土地還沒有歸還。
第三,當年毛主席離開韶山時,曾處理過家里的東西,1919年前后,毛主席的父母先后去世后,他就決定帶著弟弟妹妹走出韶山,全部鬧革命。當時毛澤民就問,那我們的家業怎么辦?
毛主席當時就說,把家里的土地和房屋,交給老鄉打理。此外,我們欠人家錢的,一律還清,如果還不了就宰羊殺豬還了,別人欠我們的,一筆勾起。所以此后,毛家剩下的財產都交給了湘鄉唐家坨文家舅舅、表兄和毛震公祠同族人代為處理。
所以,當時韶山進行土改時,當地書記自然不敢輕易決定,一來他沒看過《西行漫記》也不知道毛主席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自己家里的情況,二來是,毛主席是一國領袖,總不能把毛主席家里化成富農吧,這說出來也不好聽。
因此秉承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韶山的書記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就是說韶山土改,希望毛主席給證實一下,家里幾口人?
其實書記寫的這封信已經十分含蓄了,按理說一個書記怎么可能突然寫封信,問問家里幾口人這樣的廢話,當地老鄉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毛主席見信后,馬上就明白了其中意思。
隨后毛主席親自給韶山鄉政府寫了回信,其中有三個意思。第一,我們家不參與分田,所有家產都劃分給農民或者交給政府處理。第二,我家化為富農,該是什么就是什么。第三,人民政府不準徇私,照政策辦事。
當時書記見信后,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地了,毛主席身為一國領袖,向來秉公處理,從來不會搞特殊,這也是毛主席可以成為人民領袖的重中之重。
毛主席的一生,始終秉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1950年的春天,毛主席前往北京郊區視察工作。彼時,他看到戰士們挖掘了一些苦菜,執意要將這些苦菜帶回中南海食用。
在毛主席的言傳身教之下,他的孩子們也深受感染,逐漸養成了不怕吃苦的堅韌品質,不僅如此,毛主席深知勞動對于培養孩子們吃苦耐勞精神的重要性,故而常常安排孩子們深入鄉村,參與到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中。
自新中國成立起直至1976年毛主席逝世,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毛主席很少買新的衣服。他生前一直穿著的那件睡衣,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補丁,數量多達幾十個。毛主席所睡的床鋪,一直是最為簡樸的木板床,這些看似平凡卻又極具代表性的生活細節,深刻而生動地展現出毛主席作為人民領袖的偉大風范。
而至于家庭成分,如今再看這個問題,由于時代不同已顯得不是那么重要,其實在老百姓眼里,毛主席的偉大形象,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這些沒有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