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天安門廣場的城樓上,不止懸掛過毛主席一個人的畫像。
這里還曾經出現過另外11個人的面容,他們都有著特殊的經歷和故事,聽完讓人恍然大悟。
今時今日,我們走到天安門廣場,抬頭仰望城樓,便能看到正中間懸掛的開國偉人毛主席的畫像。
這獨一無二的位置,彰顯了毛主席在中國人民心中獨一無二的地位。
但事實上,這里除了毛主席之外,還懸掛過另外11個人的畫像。
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懸掛畫像的原因。
這其余的11個人分別是誰?
他們的經歷是怎樣的?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進入了被西方國家侵略的近代化歷程當中。
我們沒能趕上工業革命的浪潮,也沒能及時將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
所以在同時代的背景之下,我們被西方國家遠遠甩在身后。
不管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難以望其項背。
祖國大地遭到了列強的無情踐踏,位于國家政治中心的北京,也成為了他們橫行霸道的場所。
北京的天安門城樓,見證著這一段段屈辱的歷史,也見證著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反抗斗爭史。
辛亥革命的爆發,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力量,也讓不少中國同胞明白。
不徹底的改良,無法拯救中國的命運。
只有流血犧牲的革命,才能夠救中國。
辛亥革命并不是一次徹底意義上的革命,而且它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
其中帶有一定的妥協和退讓意味。
作為中國革命工作的先驅,孫中山先生直接領導了辛亥革命。
雖然沒能夠徹底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
但是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兩百多年的統治,也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這是一次劃時代的成功。
只不過遺憾的是,由于對某一部分心懷叵測之人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孫中山先生沒能把握住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
那個竊取勝利果實之人,正是袁世凱。
而袁世凱的畫像,其實是中國第一幅被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畫像。
1912年,孫中山先生提交辭呈,袁世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他認為,天安門城樓的正中間,正好能夠彰顯一個國家的統帥至高無上的地位。
所以他把自己的畫像掛了上去,帶著某種虛榮心,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威望。
在此之后不久,袁世凱的欲望不斷膨脹,竟然產生了復辟帝制,恢復封建社會的想法。
這一想法是逆時代而行的不義之舉,自然遭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反抗。
他那賣國求榮的種種舉動,也讓中國革命人士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所以,我國的革命動作接二連三的發生,袁世凱最終也被革命者趕下了臺。
他的畫像,自然被人從天安門城樓上取了下來。
與此同時,一位新的人物畫像被掛了上去。
那是真正的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1928年北伐戰爭勝利以后,張作霖占領了北京。
他親手將孫中山先生的畫像掛到了天安門城樓,以此來彰顯孫中山先生獨一無二的意義。
他是革命的先行者,是真正踐行了革命精神和思想的大人物。
不管在國民黨還是在共產黨內部,孫中山先生都擁有大量的崇拜者。
在他的畫像兩邊,懸掛著他那流傳千古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孫中山先生的畫像,最終被蔣介石的畫像所取代。
毫無疑問,蔣介石是中國革命的背叛者。
第一次國共合作當中,他悍然發動412和715反革命政變。
在全社會大量制造白色恐怖,逮捕了眾多革命人士和愛國人士,給中國革命進程造成了深深的打擊。
其實早在日本與孫中山先生結識時,蔣介石是有過一顆救國救命之心的。
只是在產生了爭權奪利之心以后,他的初心徹底改變,并由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日本大肆進攻中國,占據中國領土時,蔣介石仍然堅持著積極反共和消極抗日的政策。
無視侵略者的野心,毫無格局,毫無民族氣節。
若不是張學良和楊虎城共同發動西安事變,蔣介石只怕還會做出更加離譜之事。
在兩位愛國將領的脅迫之下,他才終于答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
剛剛結束抗戰,蔣介石又迫不及待地發起內戰。
他一邊舉辦重慶談判,一邊私下囤積兵馬,調兵遣將,準備再一次對我黨發動攻擊。
這個時候的我黨,早已不是過去那個還未掌握武裝主動權的黨派。
毛主席早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隨時應對蔣介石的突然襲擊。
1945年,解放戰爭正式打響。
這場戰爭一直打到1949年,蔣介石終于把自己逼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
他過去想要一統中國的野心,此時徹底宣告破產。
國民黨反動派在祖國大陸也早已經沒了容身之處,他們只能倉皇逃到臺灣,繼續去做東山再起的美夢。
解放軍和平解放北平以后,蔣介石的畫像也被取了下來。
他代表的是中國的舊勢力,而在解放軍順利接管北平以后,新的天地即將到來。
至此,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完全意義上的成功。
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也真正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開國大典之上,中國國家領導人毛主席的畫像,自然會被懸掛到天安門城樓的正中間。
這個位置,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畫像位置并無二致。
不過大家有所不知,其實當時跟隨毛主席的畫像一起上城樓的,還有其他開國領袖的畫像。
從袁世凱到孫中山先生,再到蔣介石,天安門城樓中間的畫像經過三次變遷,正好見證了中國革命的曲折歷史。
而蔣介石徹底失敗以后,新民主主義革命領軍人物的畫像,自然會被懸掛到城樓之上。
除了毛主席之外,還有哪些先輩們的畫像出現呢?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正式舉行。
這是一場全世界矚目的盛典,象征著新中國的成立,象征著新階段的到來。
毛主席通過擴音話筒,把他擲地有聲的宣告傳到了每一個角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當時,毛主席的畫像就懸掛在城樓正中間。
在畫像兩邊,另外幾位領導人的畫像也依次懸掛著。
周總理和朱老總自不用說,這兩位都是與毛主席一起并肩“闖江湖”的好戰友,是能夠讓毛主席交付后背的摯友。
周總理過去是根正苗紅的進步學生,是天津學生運動的領袖。
后來留法勤工儉學,周總理又和趙世炎、聶榮臻等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從歐洲留學回來,周總理把所有心血都投入到革命事業當中。
為了工作,他可以夙興夜寐,枕戈待旦,從沒有半句怨言。
朱德總司令是中國軍事領域的奠基人物,堪稱毛主席的默契拍檔。
他們二人,一個負責在大后方“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另一個負責指揮軍隊作戰,排兵布陣,調兵遣將。
解放戰爭當中的三大戰役,正好能夠體現毛主席和朱老總之間默契無間的配合。
他們共同為中國現代化軍事建設打造了堅實的基礎,朱老總后來也成為了解放軍的總司令。
除此之外,劉少奇、葉劍英、聶榮臻、任弼時和林彪。
他們的畫像也被懸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之上。
在這群人當中,葉劍英、聶榮臻和林彪,他們三人是名副其實的開國元帥。
都具有指揮大規模軍隊作戰的能力。
他們相識于微時,在還不明確中國革命未來的情況下。
憑著一腔熱血和孤勇,將全部的心血都灑在了革命事業之上。
他們在戰場上九死一生,每個人身上都有著數不勝數的傷口。
他們在黑暗的環境當中摸索,在最絕望的情況下,硬生生闖出了一條生路。
他們是頂天立地的中國軍人的代表,他們的功勛和榮耀,值得被后人永遠銘記。
所以他們的畫像,也理所應當的被懸掛在城樓之上。
任弼時和劉少奇,這兩位領袖,他們都是政治領域的風云人物。
眾所周知,中國革命的開展不僅需要前線作戰的將領,還需要后方維穩的政治人才。
他們的處境,一點兒也不比前線軍人更安全。
而且他們身上肩負的重擔,也一點兒不比前線軍人更輕。
中國革命的現實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他們,永遠不忘來時路,永遠不忘最初的目標和理想。
在開國大典之上,他們就站在毛主席的身邊,看著這最重要的一刻,見證著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下來的成果。
至于城樓正中間的毛主席畫像,這更是彰顯了主席的意義。
毛主席從湖南韶山走出,一步一步走到了全國各地,為全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奮斗。
最終帶領中國共產黨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開天辟地的偉業。
若干年后,毛主席已經離開,國家主席成為了鄧小平。
在一次出使國外時,鄧小平遭到了外國媒體的尖銳對待。
此人故意刁難中國,提出了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
他問鄧小平:“據我所知,貴國首都的天安門廣場城樓,一直懸掛著毛主席的照片。
那你們打算什么時候將照片換下來呢?”
此話一出,在場所有人都變了臉色。
不過鄧小平倒是不急不緩地回復他:“毛主席在全體中國人民心中,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地位。
我們國家和人民,永遠瞻仰他,永遠不會把他的畫像取下來。”
鄧小平的一席話,既代表了我國的態度,又再次強調了毛主席的政治地位。
同時很好地回擊了外國媒體的惡意攻擊,可謂是一舉三得。
代表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奮斗征程的毛主席、周總理、朱德總司令、劉少奇、任弼時、葉劍英、聶榮臻和林彪。
他們的畫像展示著中國革命先鋒的力量。
除了國內的革命先輩之外,我國天安門城樓上,其實還出現過一幅外國人的畫像。
此人究竟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蘇聯的國家領袖,斯大林。
斯大林領導的共產國際,在中國革命征程中給予過我們無私的幫助。
且不論這份幫助是否真的起到了實際作用,他的本心,總是好的。
那段時間,共產國際會定期派人來到中國指導工作。
中國的革命干部,譬如鄧小平同志,還曾經前往蘇聯學習先進的革命經驗。
后來,毛主席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曾經前往蘇聯。
不少干部及其家屬,也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見。
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積極與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當時,中國和蘇聯進入了短暫的蜜月期。
斯大林作為蘇聯的國家元首,向中國派遣了大量的軍工專家。
也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幫助我們籌建現代化軍隊的基本設備。
我國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先生,他最開始就是跟在蘇聯專家的身后學習一些基本的理論經驗。
以他為代表的一批現代化武器建設的先驅,他們與部分蘇聯專家之間的關系十分親近。
當時蘇聯對中國所做的貢獻,我們絕對不會否認。
所以在斯大林去世以后,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共產主義先驅戰士。
我們將他的畫像懸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之上,聊表哀思。
迄今為止,斯大林是唯一一位自身畫像登上過中國天安門城樓的外國人。
這是一份獨特的紀念,紀念著中蘇兩國曾經真切的友誼。
只可惜斯大林去世之后,中蘇兩國之間的關系也逐漸惡化。
尤其是赫魯曉夫正式上臺后,蘇聯單方面撕毀了合作協議,大量撤出軍工專家,甚至導致我國部分工作停擺。
蘇聯修正主義的出現,更是讓中蘇之間的關系降到冰點。
只是過去那一段曾經友好的歲月,兩國人民還是始終銘記,不曾忘卻。
所以除了毛主席之外,天安門城樓上一共還懸掛過另外11幅畫像。
這些人各自有著精彩的人生,有著曲折的經歷,也有過或長或短的高光時刻。
天安門城樓佇立在我國的政治中心,它見證著中國的歲月變遷。
也見證著一代又一代革命工作者和建設工作者的心血。
現在,毛主席的畫像依舊懸掛在城樓上,默默注視著中國的天地,注視著主席生前最為熱愛的國家和同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