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兩起分別來自國內外的天災,進入了大部分人的視野。
一起是來自我國西南某地的地震,共造成126人死亡。
另一起是來自大洋彼岸美國的火災,共造成16人死亡。
以事后諸葛亮的方法來看,美國洛杉磯的火災,原本可以避免,但由于救災系統細節的缺失,加上天氣因素,導致火災無法被控制。
稍稍幸運的是,這起火災影響范圍,大多是有錢的名人,其影響力雖然大,但造成的生命安全問題,倒也不算嚴重(16 VS 126)。
雖然我們常說,但凡天災,皆有人為因素。
從事發生后我國西南地區救援的及時程度來看,似乎這與人的因素無關。
但筆者仍然堅持相信,來自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地震頻發國家的經驗表明,輕質又高強度的木制建筑,是抵御地質災害最好的方法。
我國居民對鋼筋混凝土情有獨鐘,同時采用了高居住密度的城市規劃模式(高樓大廈),但目前并無大規模的經驗表明,鋼筋混凝土能夠抵御震級較高的地震(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唐山,是一個失敗的經驗)。
地震這種災害,其影響是一次有效的,即高等級的地震一旦發生,其影響力是巨大而且不可逆的。
當然,歷經幾千年經驗的總結,在我們能夠居住的大多區域,尤其是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發生地震的概率是極低的。
2024年的地震數據表明,全國60%的地震,僅發生在三座城市(詳見《2024年地震分布:這三地扛下了全國60%的地震》)。
地震的震級呢?其分布是否像所在區域一樣,集中在特定的震級上?
我們對2013年以來的地震數據,進行了分析,得到不同時期的震級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
數據采自中國地震臺網,但3級以下的地震,數量極少,所以筆者猜測應該是數據中沒有收錄3級以下的地震,本表亦不收錄。
從數據看,震級越低,發生的概率是越低的。
例外的是3.5級地震,2013年來的不同時期,3.5級地震發生的概率,要明顯低于相鄰的震級。或許,地球這個生命體,不喜歡3.5這個數字。
在3級以上的所有地震中,3.0級和3.1級一起,占了約三分之一。
而5級以上的地震,僅占3%左右,但這3%,其影響力是巨大的。
為了這3%,我們要做很多工作,要花很多額外的錢,以保證建筑物具備抗地震的能力。
退一步說,哪怕地震不可對抗,那也要保證地震來了,不會出現一串冰冷的死亡數字。
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幾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參與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