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國的首次授銜時,各個軍銜都是按照資歷戰績貢獻等排名的,級別也是按照軍銜的高低相對應,但是又一位將軍碑授予大將軍銜,可是卻拿著元帥級別的工資。
他就是十大將之一,鼎鼎大名的張云逸,毛主席之所以讓他以大將軍銜拿著元帥級別的工資,主要是他的資歷竟然比朱德還要老。
張云逸的戰斗生涯貫穿了中國近代史,從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到北伐戰爭,再到抗日戰爭,他戰功卓著。
17歲時,他便加入了同盟會。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國民黨逐漸變得腐敗無能,這讓張云逸深感無奈與迷茫。而在此時,共產主義思想走進了他的視野,他深刻認識到,唯有共產黨能夠拯救中國,于是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戰時期,張云逸在新四軍中地位頗高,僅次于陳毅和劉少奇,堪稱新四軍的第三號人物。照此發展態勢,在解放戰爭中,他極有可能繼續大放光芒。
然而,1945年,華東局向中央發出一份電報,在電報里,華東局給張云逸安排了一項“新工作”。在國家急需戰爭人才的緊要關頭,本應在前線帶兵作戰的張云逸,卻被調去從事后勤工作。
許多人因從事后勤工作而減少了戰績,開國上將洪學智便是如此。當然,還有像開國大將粟裕,他論資歷原本遠不及他人,卻在解放戰爭中憑借赫赫戰功聲名遠揚。遠離一線作戰部隊后,張云逸自然失去了諸多立下大功的機會。
但后勤工作對于戰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生命線,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后勤保障,即便再強大的軍隊也無法正常作戰。就這樣,張云逸從一位在前線沖鋒陷陣的將軍,轉變成了坐鎮后方的“糧草將軍”。
在授銜時,由于在解放戰爭中未能在戰場上立下大功,張云逸最終沒能獲得元帥軍銜。不過,毛主席始終銘記他的無私奉獻,以及后勤工作在解放戰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批準張云逸享受元帥待遇。
張云逸不僅威望極高,在家風方面更是以身作則。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廣西省委書記等職務,但因年事已高,1952年因病退休。
當時,北京有一所專門的干部子弟學校——“八一小學”,有人建議張云逸把兒子送去那里讀書,張云逸卻表示:“離家最近的北池子小學就很不錯,沒必要非得去干部子弟學校。”
張云逸注重培養兒子儉樸的習慣。張光東就讀的小學旁邊有個豆腐坊,張云逸就讓兒子把沒用的豆腐渣帶回家,晚飯時做成一道白蘿卜拌豆腐渣的菜,這道菜里沒有一滴油,味道十分清淡。
在父親的教導下,張光東養成了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從不依靠父親的關系為自己謀取便利。畢業分配時,他本可憑借父親的關系分配到條件更好的北京,卻從未透露自己的身份,最終選擇去了四川的大山里。
11月19日,張云逸與世長辭,張光東悲痛萬分,他感慨道:“回想起來,我甚至都沒有好好和父親談過心,這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同時,張光東也感到慶幸,因為父親將一生的優良品質都傳承給了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