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緣政治問題上,世人普遍認為特朗普短視,但不可否認,他真的挺有魄力。
前任幾乎把俄羅斯逼到了墻角,打造成了西方死敵,普京本人也被西方輿論界宣傳成了戰犯。可特朗普上臺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推動美俄關系正常化,速度之快,直逼秋名山車神。
與此同時,俄烏沖突出現轉折。
要我說美國兩黨博弈就像造成潮汐的引力,推動全球地緣政治潮起潮落。拜登上臺,漲潮熱鬧,各方你唱罷我登場;特朗普上臺,潮水退去,各方原形畢露。誰在裸泳,誰穿了小褲頭,一目了然。
烏克蘭無疑在裸泳,身無長物,歐盟有塊遮羞布,不過能擋住的部位也不多。面上看,土地歸俄羅斯,礦產歸美國,債務歸歐盟,榮耀屬于烏克蘭。
不過我認為看起來主導一切的美國也暴露了其“紙老虎”的一面,貌似贏家——俄羅斯不過是“野心與能力存在矛盾”的虛弱胖子。
這番景象,驗證了教員五十年前對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的預言。
1975年前西德總理施密特訪問中國,教員接見了他,并針對歐洲地緣政治有過一次談話。即便過去半個世紀,他老人家對美國、俄羅斯、歐盟的判斷,以及美歐關系的論斷,依然振聾發聵。
施密特問教員:“你如何看美國、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關系的發展?”
教員回答說:“要打仗。”“永恒的和平共處是不可想象的。特別是歐洲太弱。歐洲不團結,對戰爭又怕得要死,尤其是丹麥人、荷蘭人和比利時人。
美國人基本上也是如此。也許南斯拉夫人和德國人的抵抗精神強一些。”“如果歐洲在今后10年內依然不能從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聯合起來,它就要為此付出代價。歐洲人必須學會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美國。”
教員強調,他不認為美國有能力履行其所有的戰略任務和聯盟義務。他強調:“歐洲太散、太弱。”
歐洲不團結是它遭受苦難的根源(一戰、二戰、包括今天)。
那一個團結的歐洲會對中國有利嗎?教員認為并不是。他認為,一旦歐洲團結起來,蘇聯會把壓力轉向中亞甚或遠東。因此,“我們必須為對付他們的到來把自己武裝起來。”
同時他還評價美國:“美國把它的保護義務戰線拉得太長。除了日本之外,它還對南朝鮮、中國臺灣、菲律賓、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間接地還對泰國承允了援助諾言,另外還有近東和歐洲。這不可能起作用。美國人想用10個指頭按住10個跳蚤。但這是誰也辦不到的!你們歐洲人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仰人鼻息是下策!”
教員認為美國是“紙老虎”,不僅僅源于美國“鋼多氣少”,更源于美國“想用10個指頭按住10個跳蚤”。就算你是超級大國,要做到這點也是不可能的。
觀察美國在俄烏戰爭中的表現你會發現,美國通過軍援、輿論施壓等手段介入烏克蘭,本質是轉移國內矛盾、維護霸權地位,但缺乏持久介入的決心和能力。
這種猶豫和對烏援助的反復無常,與其內部政治分歧息息相關。
今天特朗普急于和俄羅斯和解,并不是美國忽然變成圣人了,想做和平使者了,而是因為美國內部一直有力量在推動美國從中東和歐洲退出,回到亞太。“10個指頭按不住10個跳蚤”,教員清楚,美國內部的精英也清楚。所以,他們選擇放棄部分野心。
中國當然清楚特朗普團隊的想法。
這幾天055大驅不是空降到澳大利亞外海實彈演習嘛。地點就選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最近時距離澳大利亞悉尼海岸只有150海里。此舉讓澳、新兩國政客大吃一驚,讓兩國民眾破防。
軍事觀察員普遍認為這是對澳大利亞此前在南海挑釁的回應。你不是要“航行自由”嗎?我來了。
其實055空降,除了向澳、新示威,也有對俄美最近頻拋媚眼回應的意思。警告美國,你和俄羅斯和解沒問題,但不要想著回到西太平洋。你所謂的“島鏈”在我看來毫無意義。你看,我隨時可以把旗插到你小弟家門口,這是第幾島鏈?
所以,055大驅是示威之旅、插旗之旅。
看出美國是“紙老虎”的還有俄羅斯。普京非常清楚,美國不可能直接參與俄烏戰爭。這是俄羅斯敢在烏克蘭索要利益的直接原因。不過,也跟俄羅斯內部力量的極限有關。
教員曾指出,蘇聯的“野心與能力存在矛盾”,這一觀點可以延伸至今日俄羅斯。
歷史上看,俄國的力量邊界不能走得太遠。但延展至烏克蘭東部,一點問題也沒有;到東歐,也勉強說得過去。
正因此,1944年10月9日,丘吉爾拿著方案跑到莫斯科,才有了分割東歐勢力范圍的“百分比協定”。
試想,當年氣焰萬丈的希特勒都沒拿下來烏克蘭,今日北約又憑什么能拿下?
從1815年迄今歐俄邊界進退變動線可以看出,丘吉爾和斯大林劃定的“百分比協定”,與歐蘇戰略力量的平衡點大體相符。
當然,今日之俄羅斯無法和蘇聯比,輻射能力要差很多,要俄羅斯吞并整個烏克蘭是不可能的。
俄烏戰爭初期俄軍速戰受挫,就暴露出其軍力與戰略目標的脫節;而長期消耗戰導致經濟承壓、國際孤立,恰如蘇聯過度擴張的歷史教訓。
因此,在這時候見好就收,不失為利益最大化的明智之舉。
所以,按照教員對各方的分析,俄烏戰爭的上限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以及歐美部分雇傭兵參與下的較量,要爆發北約和俄羅斯的全面戰爭是不可能的。
俄烏戰爭的結局是俄羅斯守住它的既往利益,美國獲得部分資源,以及戰爭期間流入美國的資本和人才。
至于烏克蘭,注定是個悲劇。這點我在三年前就預言過。
其實,多數中國人都知道烏克蘭的結局,只有烏克蘭人自己不知道。
因為他們沒有教員那樣的政治家。“丟掉幻想,準備戰斗”,多數中國人受教員的影響,對美國不抱希望,認為帝國主義貪婪的本質不會改變。可烏克蘭人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包括部分中國人)。
烏克蘭的遭遇當然和歐洲不團結有關。
教員說,歐洲弱,美國強,歐洲對美歐軍事關系存在嚴重依賴。所以教員的判斷是,歐洲不能依靠美國,必須學會自力更生,否則會付出慘重代價。
然而直到2013年,歐洲才正式提出“戰略自主”這個概念,但發展到今天,依然只是一句口號。
缺乏“戰略自主”的后果是無法守護自身利益。
這次俄烏戰爭過后,西歐在難民問題中苦苦掙扎,廉價的能源管道被炸,被迫花更多的錢從美國購買,能源從依賴俄羅斯變成依賴美國。緊接著是制造業出局,利潤降低。
接下來10年,西歐極有可能跌出舒適區,成為二流國家聚集地和中美商品傾銷地。
俄烏戰爭應該會就此結束,并在歐洲形成“新凡爾賽體制”:俄歐戰略邊界進一步固化,俄羅斯強化了對烏東地區的實際控制。被削弱的歐洲更加依賴美國,在國際政治上徹底淪為美國的附庸。
如果沒有強力的政治人物上臺,歐洲以后連餐桌都上不了。美國獲得茍延殘喘的機會,并集中力量打壓中國,嘗試著在南海搞事。
這是大國博弈的必然結果,即“打不破的平衡需通過沖突重新確立”。
如果教員看到烏克蘭今天的結局,肯定會批評烏克蘭對西方援助的過度依賴,認為其未能認清大國博弈中“代理人”角色的危險性。
小國就要有小國的覺悟,在夾縫中生存需堅持自主性,利用矛盾而非被矛盾利用。
歷史經驗表明,外部壓力可能促使內部團結,但過度的民粹主義會裹挾這個國家(地區)走向滅亡。
東方宵小勿謂言之不預。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