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3月15日,上海乍暖還寒。
中蘇友好大廈前,時任上海副市長潘漢年和蘇聯大使尤金親自剪彩,宣布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展覽會正式開幕。
這也是作為政治家的潘漢年,留給公眾最后的人生印像。
不到一個月后,時任公安部部長的羅瑞卿親自逮捕了潘漢年,然后將其送入了功德林監獄。
從那以后,他就開始了漫長的監禁生涯......關于潘漢年案,要從上世紀30年代初開始說起。
那時,潘漢年奉命調往中央特科工作,接替陳賡擔任情報科科長,只有二十幾歲的他,年輕體面,風度翩翩,平時喜歡穿得西裝革履,人稱“小開”。
三十年代的上海已然成為一座“孤島”,情勢十分復雜。地下工作人員就像在懸崖上走鋼絲,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生命。
特殊的工作環境、特殊的職業需求,使得潘漢年以特殊的方式,開展了對汪偽政府的情報工作。
而他的主要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汪偽特工“大魔頭”——李士群。
1939年秋,汪偽特務頭子李士群和胡均鶴為給自己留條后路,采取了“聯蔣”又“聯共”的對策。
經組織同意,潘漢年開始同李、胡二人接觸。
在這期間,他的工作非常出色,獲取了大量有關日軍戰略動向的情報。
毛澤東對潘漢年很滿意,經常在電報中稱呼他為“小開兄”。
但也許就是這種高度信任和贊賞,讓后來主席的憤怒顯得情有可原。
1943年,形勢驟然變得緊張起來,潘漢年得到消息,汪偽軍將有大規模掃蕩根據地的行動。
為了進一步了解日偽軍隊侵犯淮南根據地的情報,潘漢年向饒漱石建議,和李士群交換一些情報。
在取得饒漱石批準后,潘漢年于3月下旬離開根據地,再次潛入上海。
可是“智者千慮,終有一失”。
由于準備不足,潘漢年此行充滿危險,也為他后來的政治生涯埋下了禍根。
到上海以后,潘漢年先找到了胡均鶴,但胡均鶴告訴他,李士群已經去了蘇州。可到了蘇州以后,才得知李士群已去南京。
究竟該不該追去南京?
潘漢年有些遲疑,作為汪偽政權的中心,南京無異于龍潭虎穴,充滿了未知的風險。
但為了搞到情報,潘漢年還是決定去南京一趟。
這將是一個讓他后悔終身的決定。
到了南京后,李士群和胡均鶴圖窮匕見,提出來汪精衛要見潘漢年。
李士群說:“汪先生目前心情不好,他打算搞議會政治,聽說你來了,很高興,他想和你談一談。”
李士群自然不做虧本的生意。
他之所以要把潘漢年帶到汪精衛面前去,為的就是在汪面前邀功,表明他有辦法拉攏中共,讓他自己在和周佛海的爭斗中多一點獲勝的籌碼。
潘漢年知道,現在匯報肯定是來不及了。可如果直接拒絕的話,又有可能失去李士群這條好不容易建立的情報線。
本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潘漢年最后決定冒險去闖一闖汪公館。
在這次會面中,汪精衛表現得頗為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