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于《作家文摘》2807期13版
2025年的3月12日,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日。
1925年3月12日,帶著“革命尚未成功”的遺憾,孫中山先生走完了為中國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于北京病逝,享年59歲。
孫中山病革與中西醫之爭
文 | 王彬彬
孫中山1924年12月31日入京,1925年3月12日辭世。這段時間里,孫中山的病情一直是舉國關注的大事。而在中西醫激烈沖突的北京,孫中山在兩者中做何種選擇,更是十分敏感的問題。實際上,在這期間,孫中山既接受了西醫的診斷、治療,也屢被中醫望聞問切,并服用過中藥。也因此引發關于中西醫的爭論。
“肝病日形惡化”
為了看病的方便,也為了避免各色人等的打擾,孫中山在1924年12月31日當晚下榻于北京飯店506號房間,而讓部分隨行人員入住鐵獅子胡同。入住北京飯店當晚,便延請協和醫院著名的劉瑞恒醫生來飯店診視。劉瑞恒是當時頂尖級的中國人西醫,是協和醫院的負責人之一(有說是副院長,有說是代院長)。
1901年孫中山一家在檀香山合影
大抵是劉瑞恒并未對孫中山的病做出明確診斷,或者,劉醫生的診斷未能讓孫中山完全信服,一天之后的1月2日,“復延請美國醫生施美路德士、德國醫生克禮、狄博爾、協和醫院醫生及俄國醫生等七人會診病情”。在當時的中國,這應該是規格最高的一次醫療會診。
七名醫生會診后,認為孫中山“患有肝部慢性發炎及肝部腫脹之急性病,故感異常痛苦。……病勢現仍嚴重,但此病并非絕癥。”協和醫院的美國醫生建議采取外科手術探明病情,但孫中山沒有同意,決定采用內科療法,并請德國醫生克禮任主治醫生,每天到孫中山下榻處來“查房”。而凡有前來問候者,悉由汪精衛、邵元沖、黃昌穀等人代為接見。孫中山本人則“全心靜養”。
1883年17歲的孫中山
既然不做外科手術,便只能“保守療法”。德國的克禮醫生“反復用藥”,但一段時間下來,竟“毫無起色”。到了1925年1月下旬,孫中山體溫升降失常,忽而很高,忽而又很低,“肝病日形惡化”。
立即施行手術
到了1月24日,孫中山便“一食就嘔”,于是飲食俱廢。且高燒,痛苦萬狀。醫生、親屬及隨行人員均勸孫中山盡快到協和醫院接受手術治療。26日上午,孫中山住進協和醫院。下午三時,醫生給孫中山做常規檢查,認為病情危急,必須立即施行手術。下午六時半,孫中山被推上手術臺。
1909年8月,孫中山在英國倫敦
手術由協和醫院外科主任邰樂爾主刀,而以劉瑞恒、王逸慧和顧姓醫生為助手??磁_上則有德國醫生、俄國醫生及汪精衛、孔祥熙、孫科等人。夫人宋慶齡在鄰室等候。邰醫生切開孫中山腹腔后,發現整個肝臟表面、大網膜和大小腸上都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結節,呈黃白色;結節發硬,將腹臟內器官連在一起,膿血甚多。邰醫生認為這是肝疾絕癥,無法手術治療。向看臺上手勢示意后,在肝臟上取了一小塊作活檢標本,遂將傷口洗凈縫合。整個過程只用了二十五六分鐘。
1912年拍攝,孫中山肖像
當時,看臺上的俄國醫生是國民黨特聘來觀察手術過程的。手術結束,由俄國醫生向在場的汪精衛、孔祥熙、孫科等人報告:今日手術結果,肉眼所見系患肝癌;依目前國際上的醫學水平,亦救治乏術。1月27日,協和醫院代院長和邰樂爾醫生亦聯名宣布:孫中山所患系肝癌,病狀危殆。(協和醫院當時對孫中山的診斷是肝癌晚期。但后來的尸檢結論,所患為膽囊腺癌晚期。)
“中西醫結合”
1月26日手術,幾天后便有中醫陸、蕭來病房把脈問診,此后甚至是天天來。陸仲安是北京極其著名的中醫。
孫中山在接受中醫診治的同時,并沒有停止西醫治療,因此那段時間孫中山接受的像是“中西醫結合”療法。據張靜江記述,2月3日,“發現腳腫。西醫用強心利小便劑,冀以消腫?!?月16日,德國醫生對孫中山施以“樟腦瑪非注射”。2月17日,“晨,大便頗暢,小便亦利,腫消大半,體溫、脈搏、呼吸等皆有進步。九時,陸醫來診。診后,面有喜色,言藥已有效,可即書方進藥,方如下:黃芪八兩、黃芍、黨參五兩、麥冬、沙苑子。十一時,德醫亦來診,謂先生今日較佳,或系樟腦注射之效。囑樟腦瑪非繼續注射?!?/p>
孫中山任總統時,與總統府職員合影,右圖為“大總統誓詞”
陸仲安為孫中山治病,主要是用黃芪,而且劑量大得嚇人,跡近虎狼之藥。據張靜江記述,2月18日,“黃芪加至十兩”,2月19日,仍然是黃芪“十兩”,但“因腹瀉,服半劑”。陸名醫雖然用了虎狼藥,奈何孫中山身體經受不住,只能將劑量減半。到了2月20日,則“以半劑分六次服。服二次,仍瀉,停服?!?月21日,陸名醫來后,說“病不受藥”,并且“頗悲觀”。2月22日,“延周醫。未開方。停服藥。”既然陸名醫也悲觀,也束手,便又請了一位周姓中醫。周中醫診視后,并沒有開藥方,可能是因為已無開藥方必要。而孫中山也終于徹底停止了服用中藥。
引發公開爭論
孫中山的接受中醫診治,在當時還引發了湯爾和與汪精衛的公開爭論。湯爾和是日本金澤醫科專門學校的留學生,回國后從事現代醫學事業。1912年,湯爾和受民國政府教育部委派,創辦了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并任校長。后曾任教育部次長、總長。湯爾和在當時的教育界有巨大聲望。湯爾和對中醫中藥持激烈的反對態度。當湯爾和得知孫中山在接受中醫治療時,便在北京的《晨報》上發表了《關于孫中山病狀的疑問》一文,說:“我敢放肆說一句,中醫要講醫理那是完全站不住的?!?/p>
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演講后與該校師生合影
汪精衛于是也在《晨報》發表《答湯爾和先生》,作為回應。其中說:
凡是有科學思想的人,都是很虛心的,都知道現在的科學對于世界萬物所知道的還很少,所不知道的還是很多。例如癌病,科學今日尚未能發現特效藥。至于將來能否發現,是科學家發現還是非科學家偶然發現而為科學家所注意,現在無人敢說肯定的話。如果有人肯定說非科學家不能發現特效藥,科學家尚未發現,其他一切人類便無發現之可能,那么,我就要以湯先生的話贈他道:“這是名為科學家,實則頑固派。”
孫中山逝世后,治喪處在其位于北京鐵獅子胡同二十三號的行轅內設靈堂,供人前往吊唁,這是靈堂里面的布置
其實,孫中山的接受中醫診治,并非是在中西醫之間選擇了中醫,而是在西醫宣告不治后,才抱著不妨一試的態度延請了中醫。汪精衛回應湯爾和的那番話,把這意思說得很清楚。所以,即便是汪精衛本人,也并非是在中西醫之爭中的挺中反西派。所以,在后來的真正意義上的中西醫之爭中,汪精衛倒站在了西醫派一邊。
來源:《鐘山》2024年第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