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嶺之南的騰沖市,海拔1850米的原始山林環抱著一處鄉村振興新地標——荷花鎮尖山村。這個歷經整村搬遷的傈僳族村寨,用七年時間書寫了一部"家門口"的振興傳奇,如今已成為滇西鄉村旅游的亮眼名片。
生態秘境里的產業密碼
搬遷后的尖山村將老村山林化作"綠色銀行":65畝草果林飄散著辛香,310畝核桃林鋪就綠毯,110畝檸檬園里金黃掛枝。游客可循著林間小徑,體驗傈僳族特色的"溜達雞"養殖,在合作社參與石斛楓斗制作,或是在草莓園享受采摘樂趣。特別的是,村中竟藏著滇西少見的鴕鳥養殖基地,成為親子游的熱門打卡點。
鄉村工坊里的指尖經濟
走進村民庭院,隨處可見指尖翻飛的風景:阿婆們圍坐分揀皂角米,非遺傳承人示范石斛楓斗加工,年輕媳婦在噸袋工坊編織彩線。村里特別開設手作體驗工坊,游客可學習傳統傈僳族編織技藝,用山間草木染布,制作專屬的旅行紀念品。
三治融合的文明畫卷
巷道里,"十戶聯防"公示牌與鮮花墻繪相映成趣。每月農歷十五,法治廣場上演雙語(漢語+傈僳語)普法小劇場;農閑時分,5支村民文藝隊在古樹下跳起三弦舞。值得一看的是村史館里24臺"變形記"麻將機——經村民自愿改造,已成為展示農耕文化的創意裝置。
星空書院與山野課堂
雨傘聯合完小傳出瑯瑯書聲,村口新建的"云上書院"藏書3200冊,通透的落地窗外是重樓藥田。寒暑假期間,返鄉大學生開設"山野課堂",帶著孩子們辨識百草、制作植物標本。游客可參與夜觀星象、藥膳制作等特色課程,在傈僳火塘邊聽老人講述遷徙故事。
這個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村寨,正用"不離鄉愁的振興"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當城市旅人漫步檸檬飄香的村道,與編制噸袋的繡娘話家常,或許能觸摸到鄉村振興最溫暖的脈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