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中國較為普遍的民間傳統藝術,由于它適合婦女們閑暇制作,且成本低廉,材料易得,因此為人們美化生活、表現審美愛好,展示民族社會深層心思的最具有特色的民間藝術。
在女皇武則天故里,英雄劉胡蘭的家鄉文水縣,有著古老的文化傳統,其中文水剪紙是一個數千年延續至今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存,它沒有文字記載,只能通過民間藝人的剪刻藝術挖掘來推測猜想,因此每一幅剪紙就不僅是剪紙,而是有著千鈞之重的,凝聚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石。文水剪紙中具有明顯特色的當屬蘇家堡剪紙了。
蘇家堡剪紙已經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以剪、刻為主,其構圖樸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逼真、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將文水地區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巧合地展現在尺寸之間,同時也借鑒了其它地區的技藝,以獨特的藝術風格自成一家。
文水剪紙源于古老的民間藝術,吸收了國畫、版畫、烙畫、布貼、工藝品等諸多表現手法,造型設計疏密有致,刀工細致入微,點烙絢麗多彩,既傳承中國剪紙藝術深厚文化的積淀,又突出文水文化藝術獨特的民族、民俗、民間特色,體現了民間藝術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
宋代造紙業的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資源,文水的民間剪紙藝術真正意義的出現,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如民間禮品的“禮花”,貼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明、清期間剪紙手工藝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文水的剪紙藝術水平也達到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文水的剪紙藝術演變至今,它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春節等節慶燈彩上的花飾、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鞋上的繡花等,無一不利用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如門貼、窗花、柜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美化居家環境。
蘇家堡剪紙題材廣泛,取材于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花鳥獸魚、自然風景等都是素材,它是最具象征性的文化方式之一。由剪刀、紅紙和多種合成的紋樣符號體系構成了剪紙的傳統,其代表性創造群體是婦女。在古代的中國,剪紙是每個婦女必學的一門功課,這不僅是為了藝術,更是為了生活,為了一年365天中大小的民俗節日的美好祝愿,為了“男耕女織”的家庭活計,剪紙是民間土壤上長出的生命樹,活潑的民間生活造就了剪紙,剪紙又維系了民間活態傳統的持久存在。這支剪紙手藝最基本的隊伍,從前輩或姐妹那里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裁剪出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借手剪出新的花樣來,她們是主要的傳承者。
蘇家堡剪紙,與文水、汾陽一帶的民俗活動相融發展,勤勞智慧的當地民間婦女,繼承和發展了豐富的民間文化,創造了精美古樸的民間剪紙,用手中的剪刀表現了老百姓心中的所求、所想和所盼。
蘇家堡剪紙的發展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傳承人是其最要緊的因素之一。為保護和傳承這個傳統工藝,蘇家堡剪紙的代表人物武云蘭擔當起了傳承的重任。她從小跟著外祖母,出嫁前基本是伴著剪紙長大的,她從外祖母那里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結合文水剪紙精華,加以升華,自成一體,作品從山水花鳥演變到栩栩如生的民間人物,把剪紙藝術靜的特點與人物的特點融會貫通,體現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她創作的《水滸108將》剪紙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
在武云蘭女士的努力下,這項文水傳統的美術已被列入文水縣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行列。?
來源:文水縣文化和旅游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