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美國白宮在當地時間4月1日證實,特朗普將在當地時間4月2日宣布一系列對等關稅,隨后立即生效。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關稅并不只針對中國,也包括歐盟這樣的傳統盟友。
這自然會引起歐盟的強反彈,當地時間4月1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稱,將會對美國即將生效的25%汽車關稅和對等關稅實施強有力的報復,歐盟將從實力地位出發與美國談判。
這話聽起來有點耳熟,從實力地位出發,最早成為外界關注的熱詞,是從2021年安克雷奇中美戰略對話中開始的,當時中國外交官強烈批評美國“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的說法,引起全球關注。
沒想到的是,馮德萊恩現在也學會了這句話,并且把目標對準了向自己施壓的美國。
在這次講話中,馮德萊恩不無委屈地表示,這場對抗并非歐洲挑起,同時還表示,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有一個強有力的計劃,在必要時進行報復。
這話聽起來,又跟中國有點像了。那么,馮德萊恩帶領下的歐盟,究竟要干什么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歐洲現在的境況很危險。
由于中美關系在最近幾年的惡化,中歐關系也受到了影響,中英之間的黃金十年宣告終結,默克爾下臺之后的中德關系也不穩定,曾經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大利跟中國關系也出現了波折;俄烏戰爭爆發之后,歐盟一小撮政客更是敵視中國,雙邊關系中的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又給歐盟上了一把強度,讓歐盟的汽車、半導體、制藥、木材等行業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烏克蘭戰爭懸而未決,也讓歐盟倍感壓力。現在的歐盟,經濟、能源、安全都遇到挑戰,已經到了必須要調整對外政策的時候了。
但從馮德萊恩的發言來看,她似乎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更有甚者,在對美國進行言語反擊的同時,她還不忘向美國示好,聲稱美歐雙方將共同應對“產能過剩、不公平補貼、知識產權盜竊”等問題,而這些,都是美國在攻擊中國時的常用詞匯。
也就是說,特朗普揮起關稅大棒砸向歐盟的時候,馮德萊恩仍然對“美歐一家親”抱有幻想,希望可以與美國聯手對付中國,或者可以這么說,她希望用打擊中國的方式,來獲得美國的好感,從而得到特朗普的信任。
不得不說,馮德萊恩的想法,有點異想天開。
特朗普的關稅,針對的并不只是中國,而是全球。在經濟上,特朗普的思路很明確,對外加關稅搞錢,對內減稅促進經濟發展和制造業復蘇,歐盟、日本、加拿大等盟友在美國那里就沒有什么豁免權。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特朗普這次加征的汽車關稅,其實對中國打擊并不大,因為中國汽車廠商多年前就已經被美國給針對了;而汽車出口是歐盟的支柱產業,美國是它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之一。
美國加征的汽車關稅,簡直就是對歐盟的定點爆破。
馮德萊恩的外交思路,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她仍把歐盟看做是一個與中國、美國平起平坐的力量,這種看法并不符合事實。
歐盟安全上受制于美國,能源上也不能自給自足,科技上也逐漸落后,最近幾年火爆的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歐盟幾乎沒有什么發言權。從整體實力上來看,歐盟與中國、美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已經不具備“從實力地位出發說話”的實力。
對歐盟來說,現在最好的政策就是與中國聯手,共同對抗美國的施壓。
中國與歐盟地理上相距遙遠,彼此都不構成安全威脅;在經濟問題上,中歐經濟也高度互補,雙方在科技、人文、碳減排、農業、汽車等領域都有很大的合作潛力;在國際秩序與全球理念上,歐盟與中國也都是多極化世界的擁護者。與中國合作,歐盟就有很大可能擺脫目前的經濟困境,美國自然不敢輕視歐盟。
就目前來看,歐盟的對外政策其實還是在不斷搖擺。
馮德萊恩本人在對華問題上也是朝三暮四,今天能對中國口誅筆伐,明天就能稱贊中國的建設成就,這種反復無常、舉棋不定的心態,只會讓歐盟錯過更多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