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創(chuàng)作的《朱元璋傳》,講述了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名貧窮放牛娃,經(jīng)過自身努力奮斗,最終創(chuàng)立明朝,成為明太祖的傳奇一生。這本書成為了明史及帝王傳記的不朽名著。
那時候,在看過吳晗寫的《朱元璋傳》原稿后,毛主席提出了修改意見。對此,吳晗卻沒有修改,直到出版后,才發(fā)現(xiàn)犯了錯誤。
1948年秋,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安排下,吳晗帶著妻子袁震,以及他創(chuàng)作的《朱元璋傳》原稿,來到解放區(qū)。
11月,為了響應(yīng)中共中央5月1日發(fā)出的關(guān)于召開新政協(xié)的號召,吳晗特意帶著妻子袁震,輾轉(zhuǎn)來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
得知吳晗來到西柏坡,毛主席十分高興,對周恩來說:“好嘛,辰伯先生可是一肚子學問,他來了好嘛,我們歡迎他。”
不久后,吳晗便將他寫的《朱元璋傳》原稿呈遞給毛主席,請他提出意見。
對于吳晗寫的《朱元璋傳》,毛主席十分重視,在百忙之中抽時間,認真地閱讀了起來。
不久后,毛主席專門約吳晗前來面談。
期間,毛主席對《朱元璋傳》一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不少意見,特別是關(guān)于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紅巾軍的領(lǐng)導人之一的彭和尚彭瑩玉的下落問題。
在《朱元璋傳》的原稿中,吳晗對彭和尚的評價和下落,有著這樣的描述:
彭瑩玉可以說是典型的職業(yè)革命家,革命是一生志氣,勤勤懇懇播種、施肥、澆水、拔草……起義成功以后,就煙一樣消失了,回到人民中間去了。任何場所以至記載上,再找不到這個人的名字了。
對于彭和尚的下落,吳晗在書中想當然地做出了論斷,說彭瑩玉“功成不居,不是為了做大官而革命,真是了不起的人物”。
對于吳晗的這一論斷,毛主席提出了質(zhì)疑。在與吳晗交流時,毛主席說:“這樣堅強有毅力的革命者,(彭瑩玉)不應(yīng)該有逃避的行為,不是他自己犯了錯誤,就是史料有問題?!?/p>
11月24日,毛主席把《朱元璋傳》原稿退還給吳晗。在退還原稿的時候,毛主席還附了一封寫給吳晗的信。在這封信中,毛主席寫道:
辰伯先生:兩次晤談,甚快。大著閱畢,茲奉還。此書用力甚勤,掘發(fā)甚廣,給我啟發(fā)不少,深為感謝。有些不成熟的意見,僅供參考,業(yè)已面告,此外尚有一點,即在方法問題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觀察歷史的方法論。倘若先生于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將來成就不可限量。謹致 革命的敬禮!
1949年4月,吳晗沒有對《朱元璋傳》作任何修改,便交給上海的出版社,讓他們出版了。
事實上,吳晗對毛主席的意見并不是重視,很有可能是受到條件的限制。畢竟,吳晗當時想要查閱更多的資料,是比較困難的。
吳晗,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義烏的一戶介于溫飽與小康之間的家庭中。小時候,吳晗便對歷史很感興趣,尤其是對明史非常感興趣。
那時候,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對吳晗的學業(yè)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中學畢業(yè)后,因為加到摔了,吳晗選擇了村里的小學擔任了教師,以賺取一點微薄的工資,來貼補家用。
1927年,吳晗考入杭州之江大學,后又考入上海中國公學社會歷史系。求學期間,吳晗對史學考證產(chǎn)生了興趣。
上學期間,吳晗便經(jīng)常到圖書館尋書查書。當時,吳晗還寫下了讓校長胡適贊賞的文章《西漢的經(jīng)濟狀況》。
1930年,在燕京大學教授顧頡剛的介紹下,吳晗在燕京大學圖書館中日文編考部,找了一份館員的工作。
1931年,胡適擔任了北大文學院院長。得知這個消息后吳晗便決定考取北大文學院。
然而,在考試的時候,吳晗雖然文史、英語都得了滿分,但因為數(shù)學得了0分,而沒有被北大錄取。
之后,吳晗又投考了清華大學。結(jié)果,吳晗考了同樣的成績,依然是文史、英語都得了滿分,數(shù)學得了0分。然而,由于清華大學網(wǎng)開一面,以文史成績特別優(yōu)異為由,破格錄取了他,才使得吳晗成為了清華大學的學生。
當時,清華還給了吳晗很好的條件,安排他做了整理歷史檔案工作。工作獲得的薪水,也足夠維持他的生活費和學費。
吳晗被清華錄取后,胡適對他提出了建議,希望他“把自己訓練成能整理明朝史料的學者”。對此,吳晗十分重視。
清華大學學習期間,吳晗便寫出了40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和《明代之農(nóng)民》等文章,在業(yè)內(nèi)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1934年,吳晗從清華大學畢業(yè),獲得了留校任職的資格。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吳晗先后在云南大學和西南聯(lián)大擔任過教授。任職期間,吳晗因為一些原因,對國民黨當局產(chǎn)生了仇恨。之后,吳晗的作品中充滿了影射的色彩。
1939年10月,吳晗與在北京時候便認識的清華女學長袁震,結(jié)為了夫妻。
袁震是一個有著馬克思主義觀念的人,在婚前就吳晗的“胡適史觀”對他說:“怎么老是在胡適面前矮三尺呢?”
聽了袁震的話,吳晗回答說:“我在袁震面前就矮一丈了?!?/p>
看得出來,袁震對吳晗的影響是很大的。對此,吳晗也不否認。他說:“袁震對我傾向黨、傾向革命、皈依馬列主義起了很大作用?!?/p>
1941年9月,吳晗和妻子袁震一起來到重慶,看望了早已通過信件的董必武。期間,吳晗和董必武進行了友好的交流,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轉(zhuǎn)變。
1943年7月,在周新民和潘光旦的介紹下,吳晗正式加入了民盟,他接受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后來,吳晗還見到了周恩來。
1944年,吳晗便創(chuàng)作了兩版《朱元璋傳》。當時,受到條件的限制,吳晗創(chuàng)作的這兩版《朱元璋傳》,是急就而成的歷史通俗讀物,書名分別為《明太祖》和《由“僧缽”到“皇權(quán)”》。
1947年,吳晗對《朱元璋傳》再次進行了創(chuàng)作,并在1948年將原稿呈遞給了毛主席。遺憾的是,吳晗在毛主席提出意見后,并沒有對原稿進行修改,導致《朱元璋傳》出版后,出現(xiàn)了錯誤。
建國后,吳晗在《明實錄》和其它文獻中,找到了彭瑩玉的下落。其結(jié)果為:“彭瑩玉在1352年杭州戰(zhàn)斗中被元軍擒獲,英勇犧牲?!辈⒉幌袼麑懙哪菢樱捌鹆x成功以后,就煙一樣消失了,回到人民中間去了”。
此時,吳晗才知道,毛主席當時提出來的意見,是多么的寶貴。
1954年后,吳晗按照毛主席的意見,重新改寫了《朱元璋傳》,也就是1965年2月出版的《朱元璋傳》。
在吳晗修改后的《朱元璋傳》的稿件上,毛主席作了不少記號,也寫了許多批語。他一方面肯定了吳晗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在對朱元璋晚年的評價問題上,毛主席寫道:
朱元璋是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是應(yīng)該肯定的,應(yīng)該寫得好些,不要寫得那么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