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41年10月2日,赫爾國務卿以備忘錄的形式做出了答復。美方的答復再次強調了四項原則,同時,關于三國同盟衷心感謝日本采取的措施。但是,美方要求進一步闡明態度。進而,針對日本在不確定的時間內在中國特定地區駐兵的要求,稱有提出異議的余地,予以否定。
美方認為,需要明確宣布日本從法屬印支和中國撤軍。另外,對日中間因地理條件而形成的特殊緊密關系,也提出了異議。
接到赫爾的備忘錄以后,外務省擬定了對美答復的方案。該方案包括以下主張:日中達成和解后,原則上兩年內撤軍;日本有可能在內蒙古和華北的部分地區、海南島駐兵五年。
1、和與戰的舉棋不定
10月5日,武藤章、田中新一等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主要幕僚在陸相官邸研究了陸軍應采取的態度。
這天傍晚,陸相東條英機與首相近衛文麿進行了會談。
同日,海軍也召開了高層會議,決定向首相進言:
按照繼續談判的方向,由近衛首相與東條陸相進行會談,商量延長談判期限和緩和條件。
10月6日,召開了陸海軍部局長會議。會上,海軍方面主張,如果就駐兵來考慮,外交上有望解決。但田中新一毫不理睬,陸軍和海軍之間發生了意見分歧。而且,海軍方面有人發言稱,海軍對南方戰爭沒有信心,有沒有把英美兩國分離的辦法?最后,會議以破裂結束。
10月7日早晨,及川海相對東條陸相提議,與美國仍然有繼續談判的余地,需要放寬期限,并坦白地說,海軍沒有取得戰爭勝利的把握。東條回答,外交上無望解決,但如果海軍沒有把握,將重新考慮開戰的問題。
這一天(10月7日)晚上,近衛和東條進行了會談。會談中,近衛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問:在駐兵問題上,能不能原則上撤軍,而實質上駐兵?而東條拒絕說,絕對不行。
通常認為,東條英機當時主張,如果從中國撤軍,日中戰爭中同胞的血就會白流,此前的戰爭就失去了意義,因而絕對反對撤軍。
這樣,處于政權核心的近衛首相、東條陸相、及川海相一直個別地進行會談。近衛和及川分別從繼續談判的觀點,要求陸軍在駐兵問題上讓步,但東條沒有做出讓步。
于是,及川海相向近衛建議:近衛首相自己下決心領導政局朝繼續與美談判、從中國撤軍的方向發展,海軍全面贊成。但是,近衛不愿意自己承擔最終的政治責任,提出由陸軍和海軍商量這件事。而及川海相按照海軍的判斷,也未能肩負起避免戰爭的全部責任。
后來,武藤章又向富田健治提議:如果海軍真不想與美國作戰,希望由海軍清楚地表明態度,這樣,就會遏制陸軍內部的主戰論。他希望富田促使海軍闡明這樣的意見。武藤章同時向海軍方面表示,如果海軍表示不進行戰爭,那么他將答應從中國撤軍。
對于武藤這種舉動,田中新一進行了措辭嚴厲的批評,認為這種策動是為了遏制陸軍內部的強硬主張東條陸相的基本態度同樣是應該尊重御前會議的決定,但他也表示,如果海軍沒有把握,那么9月6日御前會議的決定應該作廢,責任人應該全部辭職。
武藤章和東條英機一方面受到未來對美戰爭的沉重壓力,一方面又受到來自田中新一為首的參謀本部的壓力。他們知道,海軍對與美國的戰爭沒有信心,因此主張繼續談判。于是,二人考慮讓海軍方面明確表示對戰爭沒有信心,從而盡可能避免與美國開戰。
但是,海軍也由于組織內外的條件,一直避免做出這樣的表態另外,武藤此時表示,外交談判仍有可能,還沒有進入決心開戰的階段。而且,即使決心開戰之后,也應該尋求外交上妥協的可能性。
2、近衛內閣的倒臺
在10月15日決定開戰的日期越來越迫近的形勢下,1941年10月11日,野村駐美大使發來電報稱,完全沒有希望實現首腦會談。陸軍的省部幕僚在接到這封電報后,一致同意決心開戰,企圖促使大本營和政府做出決定。但是,武藤制止了他們的行動,主張應該在決心開戰的前提下,對美進行強硬外交。參謀本部幕僚認為武藤的行為不可理解,并憤慨地表示,武藤是讓陸軍態度陷于混亂的元兇。
10月12日,日本政府接到野村大使電報的第二天,近衛首相、東條陸相、及川海相、豐田外相、鈴木貞一企劃院總裁在位于東京荻洼的近衛私邸“荻外莊”舉行了五相會談。
在會談中,及川海相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現在我們站在外交和戰爭的十字路口,首相應該做出決斷,如果繼續外交,停止戰爭,未嘗不可。
對此,東條陸相反駁說,如果沒有具說服力的信心,即使總理做出決斷,也不能同意。近衛首相發言說,我不得不說應通過外交解決問題,我對戰爭沒有信心,必須讓有信心的人來做這件事。東條說,這樣的話令人感到意外,這應該是通過《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時討論的問題。最終,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根據木戶內大臣的日記,東條的發言是:可預見《日美諒解方案》將不會成立,因此希望下重大決心,不過,如果有人能夠說服我,對方案成立有信心,那么我當然不喜歡戰爭。
此外,前一天夜晚,近衛首相授意富田內閣書記官長拜訪了海軍的岡敬純軍務局局長,委托助首相一臂之力,清楚表明海軍避免戰爭、繼續談判的態度。岡敬純與富田健治一起前往海相官邸。及川海相表示,作為海軍,不能說能戰爭或者不能戰爭之類的話,是否繼續外交談判,全憑首相決定,因此,希望近衛公對繼續談判做出裁斷。及川海相在五相會談上的發言,正是以這些活動為背景。
在第二天的內閣會議上,意見仍然沒有達成一致,10月16日,近衛內閣最終宣布總辭職。接著,日本召開了重臣會議,討論下一任首相。重臣會議在木戶幸一內大臣的領導下,奏薦東條陸相擔任下一任首相。于是,天皇下令東條組閣。當時,木戶內大臣要求把9月6日御前會議的決定作廢,東條表示同意。這樣,《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正式作廢。
3、東條內閣的爭執
1941年10月18日,東條英機內閣成立,陸相由東條英機兼任。政府包括陸海軍在內立即開始重新研究國策,10月22日至10月30日連日召開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進行討論參謀本部方面,田中新一強烈主張應該立即決心開戰,并把意見傳達給了武藤章。但是,武藤章沒有同意。
參謀本部只得在10月21日做出結論:如果到10月底,仍然不能滿足日方要求,將放棄調整與美國的關系,決心對美開戰,并同意在10月最后一天前的一周左右進行外交談判,在此以后,應該停止談判。
東鄉茂德外相為首的外務省的意見是:不論重新研究國策的動向如何,都應該繼續與美國進行談判。武藤章為首的軍務局也持同樣的意見。
武藤章向東條英機進言說,如果10月20日左右,日本采取了一切手段,任何人都能夠接受,最終發生戰爭的話,國民也會奮起支持政府。另外,如果日美兩國達成妥協,并解決了日中戰爭,國民將會無比感謝政府。因此,需要在日美談判上傾注最后的努力。東條也對此表示同意。
10月21日,東鄉外相向野村駐美大使發去電令:新內閣對調整日美關系的熱情與前內閣并無不同。在擬定這份電令時,應外務省的邀請,武藤章也參與了策劃。參謀本部的幕僚們得知此事后,譴責武藤完全無視參謀本部的意見,愈加對武藤感到不滿。
但是,武藤也認識到,美國主張維持現狀,而日本則主張建設新秩序,兩者的主張存在根本的分歧。另外,更換內閣、成立東條內閣后,解決日中戰爭的條件仍然不變,關于這個條件,日本的讓步也不可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在日美談判上,武藤也主張,在建設新秩序和解決日中戰爭的條件上,讓步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
所謂的“一定的限度”,意思就是確保武藤自己視為日本“自衛生活圈”的內蒙古和華北的資源及在其駐兵。
在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上重新研究的內容包括以下要點:歐洲戰局的預測,物質國力的判斷,對美談判條件的放寬,等等。
關于歐洲戰局的預測,陸海軍統帥部(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認為,德英戰爭和德蘇戰爭都將成為持久戰,陷入長期化,但估計德國的優勢和不可戰勝無法動搖。但外務省預測,英國正在趁德蘇戰爭的機會不斷恢復國力,來年德英之間將五五開,后年英國將轉為優勢,而德國會陷入困境。但是,外務省的這個預測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對物質國力的判斷:確保南方資源的海上運輸和船舶損耗量成為問題。但是,如果能夠保持使用300萬噸位的民用船舶,就能夠維持可以繼續戰爭的國力和確保最低限度的國民生活。
關于對美談判條件的放寬,會上按照外務省的提案進行了討論,最終達成了一致意見。
(1)對歐洲戰爭的態度,亦即三國同盟的問題,與此前一樣。即自主決定參戰。進而,加上了不擴大同盟條約中的自衛權解釋這一內容;
(2)關于赫爾四原則,同意美方的主張。不采取有條件、原則上同意等附加保留意見的辦法;
(3)通商非歧視待遇原則應該全世界適用,在此基礎上予以承認。日方不主張基于與各鄰國的地理特殊緊密關系而進行重要國防資源開發等特惠性日中經濟合作;
(4)在中國的駐兵問題,與此前一樣,在“蒙疆”、華北、海南島駐兵。在談判時,可以將所需期限定為25年。但,在之前的談判中,駐兵沒有特別限定一定的地區,此次則限定為“蒙疆”、華北、海南島。其他地區兩年內撤軍。
這些內容,除了駐兵問題,日方做了相當大的讓步。這個意見基本上直接成為對美提案的甲方案。
在這些內容中,駐兵問題成為討論最多的內容。東鄉外相提出的方案是,讓美國同意以全面撤軍為宗旨,規定一定的期限,只在上述特定地區進行5年的限定性駐兵。對此,杉山元參謀總長、塚田攻參謀次長強硬地表示反對,堅持不能同意限期駐兵。而東鄉外相也毫不讓步,甚至聲稱,如果不同意限期駐兵,自己將宣布辭職。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于是,東條首相提出可以采用99年至25年這樣一種近于永久駐兵的表達方式的方案,并建議采用25年的方案。參謀本部方面也只好接受25年的期限。東鄉外相認為,即使25年的方案,談判也難以達成協議,但如果暫先設定了期限,美國方面提出異議時,可以再靈活處理。關于這一點,東鄉本人要求東條理解,東條也似乎表示了同意。
在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重新研究國策的最后一天,10月30日,東條首相提出了以下三個方案,希望11月1日決定日本的國策。
第一方案:不戰爭,臥薪嘗膽。
第二方案:立即決心開戰。
第三方案:在決心戰爭的前提下,同時進行備戰和外交。
1941年10月31日,田中新一主導的參謀本部部長會議決定了以下方針:
立即實質上停止對美談判,決心開戰;開戰定于12月上旬,今后的對美外交,只是通過外交掩飾開戰的企圖。這是參謀本部對東條英機提出的三個方案的結論。此外,根據海軍軍令部的作戰要求,陸軍和海軍兩個統帥部之間已經就12月8日正式開戰達成諒解。
武藤為首的軍務局則主張第三方案,而東條首相在11月1日早晨與杉山元參謀總長的會談中也主張第三方案。
11月1日的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首先對東條提出的三個方案進行了討論。關于第一方案,即“臥薪嘗膽”的方案,東鄉外相和賀屋興宣藏相表示,他們認為現在沒有必要進行戰爭。但遭到陸海軍統帥部的強烈反對,最終沒有得到同意。
其次,關于第二方案,參謀本部提出了前述方針。
而東鄉外相顯示了強硬的態度,希望無論如何進行最后的外交努力,而不能進行偽裝的外交。東鄉還主張,外交需要談判時間和條件,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參謀本部方面提出外交期限截止到11月13日,但東鄉對此表示反對。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休息的時候,杉山元參謀總長招來田中新一進行協商,結果田中做了讓步,把外交期限延長到11月30日。可以說,這個插曲說明了田中新一在參謀本部內的發言權。
由于外交期限成為問題,討論便包括了第三方案。
會議最后決定:決心戰爭:12月上旬開戰;外交截止到12月1日零時。
4、最后的戰爭決心
接著,會議開始討論外交談判的條件。東鄉外相在說明上述甲方案的同時,突然提出了一個此前沒有經過正式討論的乙方案。它的內容是:日本撤出法屬印支南部,由美國取代它給日本供應石油;另外,兩國在獲得荷屬東印度必需物資方面,相互提供合作。這是一個暫定的協議方案。
它是原外相幣原喜重郎提出的方案??梢哉f,它企圖把日美關系暫時恢復到日軍進駐法屬印支南部、美國對日實施全面石油禁運以前的狀態。幣原外相預料包括駐兵問題在內的甲方案最終將難以達成妥協,因此準備了乙方案,以謀求暫時達成妥協。
會上,杉山元參謀總長、塚田攻參謀次長激烈反對乙方案。但是,在休息時,武藤章加上東條英機,對二人進行了說服工作:如果拒絕乙方案,有可能導致外相辭職,甚至發生政變。這樣,下一屆內閣很可能會主和,將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決心開戰。杉山元二人接受了說服,承認了乙方案,條件是加入“不妨礙日中戰爭的解決”這樣的內容。這樣,東條英機提出的三個方案,最終結論實質上成了第三方案。
田中新一得知通過了乙方案以后,憤然表示了極度不滿。這是因為他估計乙方案極有可能達成妥協。對于已經決心對美開戰的田中來說,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因而,他把憤怒轉向了進行說服工作的武藤章。他以作戰部部長的名義給武藤章發了一份盤問式的正式文件,寫道:乙方案達成妥協,難道不影響國防的彈性嗎?
此外,在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重新研究國策的初期,東條首相曾經向島田繁太郎海相發感慨說:事到如今,如果后退,則對不起日中戰爭犧牲的20萬英靈;但是,如果發生日美戰爭,則要犧牲更多的士兵,實在是一籌莫展。這與前文提到的他向及川海相感慨的內容一樣。
可以說,東條在這個時候仍然相當猶豫是否應該與美國開戰。
但是,島田海相在幾天的會議最后,對澤本賴雄海軍次官、岡敬純軍務局局長等海軍省幕僚說,綜合幾天的氣氛看,難以改變大勢;因此,此時有必要決心戰爭,今后繼續進行外交,以便為戰爭尋找正當理由,引導一般國民接受這是一場正義之戰。這表示了他戰爭的決心。島田在會議之前曾經說,希望務必推行外交,盡量避免戰爭。
澤本次官也在海軍高層內部明確表示,日美戰爭最后將發展成長期戰爭,依靠國力決定勝負,因此,作為海軍并無必勝的信心。澤本反對島田決心開戰,認為在大局上可以避免戰爭。但是,島田不顧澤本等人的反對。他認為,此時因海相(自己)一人反對戰爭而錯失機會,將對不起其他人。這樣,一直對開戰持慎重態度的海軍省也轉變為同意開戰。而永野修身軍令部總長為首的海軍軍令部已經決心開戰。
1941年11月2日,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根據重新研究的結果,再次通過《帝國國策遂行要領》。其主要內容如下。
為了打開當下危局,實現自存自衛,建設大東亞新秩序,決心對美、英、荷開戰,并采取以下措施:
一、動武時間定在12月初,陸海軍完成備戰;
二、對美談判按照附件《要領》進行;
三、謀求與德意加強合作。
如果12月1日0時之前,對美談判取得成功,將中止動武。
而且,附件《對美談判要領》同時記載了甲方案和乙方案。11月5日,召開御前會議,正式批準了《帝國國策遂行要領》(包括甲方案、乙方案)。
1941年10月下旬,陸海軍制定了對美、英、荷作戰計劃,根據這個計劃,11月5日向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下達了《大本營海軍令》(簡稱《大海令》),11月6日向陸軍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發出了《大本營陸軍令》(簡稱《大陸令》)。
5、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在御前會議通過前的11月4日,日本政府通過電報把對美談判的甲方案和乙方案發給了野村駐美大使。
野村首先于11月7日向美方提交了甲方案,但遭到了拒絕。11月20日,又向美方提交了乙方案。
美國政府仍然希望拖延與日本的戰爭,爭取時間增強菲律賓及其他地區的兵力,因而對日方的乙方案表示了關注。作為其對應,美國國務院制定了暫定協議方案。
內容為:
將法屬印支北部的日本兵力減少到2.5萬人以下,兩國的經濟關系恢復到凍結資產以前的狀態。而且,赫爾國務卿口頭向野村大使暗示,針對乙方案,美方可解除三個月石油禁運等經濟制裁,進而制定設有延期條款的暫定協議方案。
然后說,美國將在征求英、荷、中等國的同意后,向日方正式提出該方案。
不久,美國國務院把暫定協議方案秘密交給了英國、荷蘭和中國(蔣介石政權)。荷蘭對日本南進感到威脅,對方案表示贊成,但蔣介石政權強硬地表示反對,認為這將打擊中國的抗戰積極性。英國則從確保亞洲英屬殖民地的戰略物資的觀點,強烈希望美國盡快對日開戰,因而贊同中國的態度。最后,美國放棄了暫定協議方案。丘吉爾首相后來回憶,如果美國不參戰,我們將無法防衛荷屬東印度,也無法保護在亞洲的英國領土。英國希望盡可能避免與日本發生戰爭,同時希望美國對德宣戰,但是面臨日本南進,美國對日宣戰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生死攸關的問題。
這樣,美國最終放棄了暫定協議方案。1941年11月26日,作為對乙方案的答復,赫爾國務卿向日本發出了所謂的“赫爾通牒”。它的內容是,要求日本無條件承認赫爾四原則:從中國、法屬印支無條件全面撤軍;否認南京汪精衛政權;脫離三國同盟義務。
東條首相知悉赫爾通牒后,對它的內容格外吃驚。
東鄉外相也感到了強烈的失望。二人都判斷,已經沒有談判的余地,只得開戰。
武藤章也把赫爾通牒理解為停止談判的通告。他認為,事已至此,只有決心開戰。日本已經做出重大的讓步,而美國卻停止了談判,所有人必然會憤然決定對美開戰。在他看來,已經不可能提出反對意見了。
參謀本部戰爭指導班也判斷,赫爾通牒的目的在于重新確認《九國公約》。1941年11月27日,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接到赫爾通牒的要點和對美談判破裂的消息后,決定在12月1日的御前會議上決定開戰。事實上,已經決定了對美開戰。另外,會上決定開戰的第二天正式宣戰(后改為開戰當日宣戰)。
此外,11月27日下午收到赫爾通牒全文的電報后,11月28日下發到了各方。
11月29日,在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上通過了御前會議開戰決議方案:“對美談判最終破裂,帝國決定對美、英、荷開戰?!?/p>
12月1日,在御前會議上正式決定對美、英、荷開戰。這個方案在御前會議之前,沒有事先在內閣會議上通過,而是全部內閣成員出席御前會議,直接把御前會議決定作為內閣會議決定。這完全沒有先例。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夏威夷珍珠港,同時開始在英屬馬來半島登陸,由此,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