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谷歌地圖公然找事,在全球范圍內激起千層浪。據法新社14日報道,谷歌地圖對南海的稱呼進行了篡改,將其改為所謂的“西菲律賓海”。大洋彼岸的菲律賓對此歡欣鼓舞,仿佛在這場名字的游戲中贏得了某種主權上的“勝利”。
先別急著給谷歌打標簽,雖然它這次在地圖上的變更惹來不少爭議,但事情可沒那么簡單。記得美國曾試圖把墨西哥灣改稱為“美國灣”嗎?這種強行的文化霸權試探無疑暴露了一些國家試圖通過操縱認知來實現地緣政治意圖的野心。谷歌此次的地圖標注變更無異于卷入了一場復雜的國際博弈之中,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美菲戰略企圖的一枚棋子。
菲律賓從2012年開始就致力于在國際上推動“西菲律賓海”的說法,并為此投入2.3億美元,想要將包括黃巖島在內的爭議海域納入自己的版圖。這一動作得到美國的背后支持,美國自從宣揚重返亞太戰略以來,同樣傾向于使用“西菲律賓海”這一稱謂。不過,谷歌地圖的更改也不過是呼應了菲律賓長期以來的努力,難怪菲律賓官員們如獲至寶,認為這是“國家主權的勝利”。
然而,僅僅是一個名字的改變,就能真正動搖南海的歷史地位嗎?恐怕沒這么簡單。4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上“反將一軍”,表示:長期以來,南海一直是國際社會公認的通用地名,為世界各國及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廣泛接受。南海這一名稱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典籍中已經被提及,《漢書·地理志》將其稱為“漲海”,而西方則從16世紀開始普遍使用“南中國海”的稱呼。這個名字已被國際航海圖冊及聯合國的相關文件所采納,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通用地名。
所以,不管菲律賓如何渲染、鼓吹,“西菲律賓海”只是一廂情愿。無論美國和菲律賓如何玩弄文字游戲,南海這個名字的存在感依舊堅不可摧,如同刻在石頭上的印記。“名字游戲”背后隱藏的真實用意,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谷歌不止一次扮演過這一地緣政治紛爭中的“助推器”角色。2015年的“網上請愿”事件后,谷歌地圖就對中沙群島的標注作出過調整。這次“南海-西菲律賓海”事件,不禁讓人懷疑,谷歌是否在受到某種政治力量的驅使,配合著一場刻意的輿論戰?對于谷歌來說,這實在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游戲。此舉顯然讓它站到了外交風口浪尖上,可能損害其全球用戶基礎和信譽。畢竟,地圖不僅僅是導航工具,它還是一部不斷變化的世界編年史,一旦被卷入政治漩渦,客觀與中立的底線將難以維持。
美菲聯盟背后的算盤其實并不難猜。菲律賓作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之一,自然在“南海問題”上獲得了美國的聲援。而美國近期通過出售大量軍火給菲律賓,迅速提升其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并在南海問題上采取強硬態度,無疑是在嘗試通過一系列手段來重新洗牌該地區的勢力版圖。
近期,菲律賓公然在黃巖島附近挑釁,這無疑提醒我們,南海局勢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高壓態勢。菲律賓和美國不斷推進的“名字游戲”背后,實則是一場未見硝煙卻充滿火藥味的認知戰。它們試圖在國際輿論場上營造一個新的“既定事實”,這種軟性的侵害同樣值得警惕。
這其實不是美菲第一次,也絕對不會是最后一次試圖改變南海的國際認知。即使在谷歌地圖上修改地名,這樣的小把戲也頂多是空歡喜一場。畢竟,南海不僅是經濟和戰略的重要水道,也是關乎全國人心的主權議題。對于中國而言,必須在這場認知戰中保持敏銳的警覺。不僅要在輿論上占據主動,更重要的是要在國際法和外交領域穩扎穩打,全方位展現南海的主權及合法權益。讓歷史、現狀、國際認知共同發聲,才是最有力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