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地名人名虛構,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
“老王,你瘋了吧?拒絕省城調令去什么鄉鎮?”許參謀把煙頭摁滅,一臉不可思議。
我沒回答,只是望向窗外飄雪的遠山...
01
1988年春天,寒冬剛過,北方的風依然凜冽。
我所在的部隊進行大規模的正營級軍官轉業安置。
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國家開始推行軍隊精簡政策,我們這批正營級軍官,在部隊已無太多晉升空間,轉業成為必然選擇。
連日的轉業動員會上,戰友們的話題始終圍繞著大城市。大家都憧憬著去省城、地級市的機關單位,那里有舒適的環境、穩定的工作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老王,聽說你檔案不錯,可以選市里的公安局,怎么樣?”李隊長邊收拾行李邊問我。
“我還沒想好。”我簡短地回答。
其實,我心里早有了想法,只是說出來怕他們笑話。轉業選擇關系到一生,我不想僅僅因為城市的繁華就盲目跟風。
晚上,我獨自在簡陋的營房外抽煙。北方的春夜,星光清冷。
十年軍旅生涯,讓我習慣了服從命令,可這一次,我想為自己做一次選擇。我出身農村,了解基層的艱辛,也明白基層的價值。
戰友們視為畏途的基層,在我眼中卻蘊含著不一樣的機遇。
第二天,團里的韓政委找我談話。
“小王啊,組織上考慮到你的表現,準備把你分配到省城公安廳,這可是個好去處啊!”
我沉默了片刻:“韓政委,我想去鄉鎮工作。”
韓政委的眼睛幾乎滑落,他以為自己聽錯了。
“你再考慮考慮,鄉鎮條件艱苦,工作復雜,前途也不明朗啊!”
“我已經想好了,政委。我在部隊學的是為人民服務,去鄉鎮,或許能讓我的軍旅經歷更有價值。”
韓政委拍了拍我的肩膀,目光復雜:“好小子,有魄力。不過,你得有心理準備,基層不是那么容易干的。”
回到宿舍,戰友們已經聽說了我的決定,紛紛勸阻。
“老王,你是不是被太陽曬糊涂了?好好的省城不去,跑到窮鄉僻壤干什么?”
“是啊,那種地方水深著呢,你一個外來的軍轉干部,人家都把關系網鋪好了,你去了也是碰壁。”
我笑而不語,心意已決。
轉業座談會上,軍區首長語重心長:“同志們,國家建設需要各個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基層。我們軍人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臺下掌聲熱烈,但私下里,幾乎沒人把這話當回事。大家都在打聽各自的去向,眼中滿是對繁華都市的向往。
只有我,把首長的話記在了心里。
晚上,我給遠在老家的妻子通了電話。
“老婆,我可能要去鄉鎮工作了。”
電話那頭沉默了好久。
“不是說可以去省城嗎?”她的聲音有些顫抖。
“我想去基層,那里更需要人。”
“可是孩子的學習怎么辦?我的工作怎么辦?”
“我會想辦法的,給我點時間。”
又是一陣沉默。
“你決定了就去吧,我支持你。不過,你要答應我,如果實在不行,我們再想其他辦法。”
妻子的理解讓我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我的性格,一旦決定的事,很少改變。
第二天,我正式向組織提交了申請,要求去偏遠的山區鄉鎮工作。
消息很快傳開,成了部隊的新聞。有人佩服,有人不解,更多的是認為我犯傻。
申請遞上去一個星期后,我被告知將前往省內一個偏遠的山區鄉鎮——松山鄉,擔任鄉鎮企業辦公室主任。
臨行前,戰友們為我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告別會。
李隊長拍著我的肩膀:“老王,你這選擇我不理解,但佩服你的勇氣。有困難打電話,兄弟們都在呢!”
我笑著點頭,心中卻已經做好了獨自面對一切的準備。
告別了軍營,我踏上了去往松山鄉的路。車窗外,城市的繁華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起伏的山丘和破舊的村莊。
1988年的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到,一切都處于變革的起點。
農田里,農民們仍然用著最原始的農具;村鎮里,泥磚房占據著主導地位;道路坑洼不平,一下雨就泥濘不堪。
但我看到的,不僅是落后,還有潛力。國家正在推行鄉鎮企業發展戰略,基層蘊含著無限可能。
松山鄉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但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勞動力。這里的人淳樸勤勞,卻缺乏技術和管理。鄉鎮企業目前只有幾家小作坊,效益低下,管理混亂。
這正是我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
在即將抵達松山鄉的路上,我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要用我的軍人意志和能力,改變這個地方,也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
02
松山鄉位于兩座大山之間,一條蜿蜒的小路是它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
我到達的那天下著小雨,鄉政府派了一輛拖拉機來接我。拖拉機顛簸在泥濘的山路上,我的行李幾次險些掉落。
鄉政府坐落在鄉里唯一一條像樣的街道上,是一棟兩層的磚房,墻面已經斑駁脫落。
鄉長老李是個五十多歲的老黨員,臉上的皺紋里刻滿了歲月的痕跡。他熱情地接待了我,但眼神中的審視讓我明白,我這個軍轉干部的到來,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歡迎。
“小王同志,你能來松山鄉工作,我們歡迎啊!不過,這里條件艱苦,工作也不好干,你要有心理準備。”老李的開場白直截了當。
“李鄉長放心,我在部隊經歷過更艱苦的環境,不會有問題的。”我堅定地回答。
辦公室很快安排好了,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小房子,里面放著一張舊桌子和幾把破椅子。墻上掛著一張已經發黃的松山鄉地圖。
住宿條件也簡陋得出乎意料。鄉政府后院有幾間平房,我被分到了最小的一間。屋里只有一張木板床和一個衣柜,廁所和廚房都是公用的。
晚上,我躺在硬板床上,聽著窗外的雨聲,回想起戰友們在城市里的舒適生活,不禁有些恍惚。但很快,我調整好了心態。軍旅生涯教會我的第一課就是適應環境。
第二天一早,我便開始了工作。鄉鎮企業辦主任看似官職不大,但在這個年代,卻是鄉鎮經濟發展的關鍵崗位。
鄉鎮企業辦公室位于政府院子里的一間小平房,里面雜亂無章地堆放著各種文件和賬本。兩個工作人員看起來無所事事,見我進來,只是淡淡地打了個招呼。
“我是新來的企業辦主任王建軍,以后請多指教。”我主動伸出手。
兩人勉強握了握手,表情冷淡。我知道,他們可能把我視為空降兵,甚至是來搶他們位置的。
翻開賬本,我大致了解了松山鄉的企業情況。全鄉有五家鄉辦企業:一家小型磚廠、一家糧油加工廠、一家采石場、一家木材加工廠和一家服裝廠。這些企業設備陳舊,管理混亂,效益低下,有三家常年虧損。
更讓我頭疼的是,企業之間的關系復雜,各種“人情賬”、“關系賬”層出不窮。有些企業實際上已經成了某些干部的“私人領地”。
午飯時間,我在鄉政府食堂遇到了幾位鄉干部。他們彼此熟悉,聊著家長里短,對我這個新來的外人敬而遠之。
“王主任,聽說你是從部隊轉業來的?”一個中年干部主動搭話。
“是的,在部隊待了十年。”
“部隊紀律嚴明,但我們這里情況復雜,很多事情不是靠喊口號就能解決的。”他意味深長地說。
我明白他的暗示,但假裝沒聽懂:“我會虛心向大家學習的。”
下午,我去走訪了磚廠。這是一家建于七十年代的小廠,設備老舊,工人三十多人,大多是本地農民。
廠長王老四是鄉長的遠房親戚,五十多歲,一臉精明相。見到我,他熱情地拉著我參觀,但處處強調廠里的困難,暗示需要更多的財政支持。
“王廠長,我想看看廠里的賬目和生產記錄。”我直截了當地說。
王老四明顯愣了一下:“賬目啊,最近剛好在整理,改天再給你看吧。”
我堅持:“沒關系,我就看看現有的。”
在我的堅持下,王老四不得不翻出了賬本。粗略一看,問題重重:原材料采購價格虛高,產量記錄不實,銷售渠道混亂,財務制度形同虛設。
回到辦公室,我開始思考如何著手改革。軍旅生涯培養了我的紀律性和執行力,但面對鄉鎮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利益糾葛,我意識到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
晚上,鄉長老李請我喝酒。酒桌上只有我們兩人。
“小王啊,今天去磚廠看了?感覺怎么樣?”老李一邊倒酒一邊問。
“設備老舊,管理混亂,潛力卻不小。”我如實回答。
老李笑了:“你小子眼光不錯。不過,這里的水很深,你剛來,先觀察觀察,不要急著動手。”
“李鄉長,我想了解一下,鄉里對企業有什么發展規劃?”
老李喝了口酒,慢悠悠地說:“計劃經濟年代的思路,就是保證完成上級任務,解決本地就業。至于效益嘛,能不虧損就行。”
“但現在不是改革開放了嗎?企業應該追求效益,創造利潤啊!”我有些激動。
“理念是好的,但執行起來難啊!這些企業都有自己的'靠山',你動了一個,就得罪一片。”老李意味深長地說。
我沉默了。飯后,老李拍了拍我的肩膀:“小王,你年輕有為,思路新,我看好你。但這里不比部隊,不是靠命令就能辦事的。你先熟悉情況,我會支持你的。”
回到宿舍,我躺在床上,思緒萬千。從城市到鄉鎮,從軍營到基層,這個選擇比我想象的要艱難得多。但軍人的血性不允許我退縮,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片土地上闖出一片天地。
深夜,我給妻子寫了一封長信,詳細描述了這里的情況,表達了我的決心和信心。信的最后,我寫道:“親愛的,請再給我一年時間,如果一年后無法改變局面,我就申請調動。”
這一晚,我輾轉難眠,窗外的山風呼嘯,仿佛在提醒我前方的道路充滿挑戰。
03
來到松山鄉的第一個月,我幾乎走遍了鄉里的每一個角落。
白天,我走訪企業,了解生產狀況;晚上,我研讀政策文件,思考發展方向。
鄉鎮企業改革的浪潮已經在全國興起,但如何在松山這樣的偏遠山區落地,是一個難題。
我發現松山鄉雖然交通不便,但資源豐富。這里有優質的黏土,適合制磚;有豐富的石灰石,可以生產水泥;還有充足的勞動力,只是缺乏技術和管理。
更重要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城鎮化建設正在加速,建材需求旺盛。這對松山鄉的磚廠和采石場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經過深思熟慮,我制定了一個鄉鎮企業改革方案,核心是整合資源,提高效率。
具體來說,就是將五家效益不佳的企業整合成兩家:一家以磚廠為主的建材企業,一家以木材和服裝加工為主的輕工企業。
方案寫好后,我先找鄉長老李談了談。
老李看完方案,沉思良久:“思路不錯,但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意味著要撤掉三個廠長,得罪不少人。”我直言不諱。
“不僅如此,還會觸動一些'隱形利益'。這些年,有些企業已經成了某些人的'自留地',你這一改,就等于把他們的奶酪動了。”老李語重心長。
“那怎么辦?就這樣任由企業虧損下去嗎?”我有些急躁。
老李嘆了口氣:“我同意你的改革方向,但方法要講究。你先準備一下,我安排一次鄉黨委會議,你來匯報,讓大家討論。”
一周后,鄉黨委會議如期召開。我詳細介紹了改革方案,強調這是響應國家鄉鎮企業改革政策的重要舉措,也是松山鄉發展的必由之路。
會議上,反對聲音不出所料地強烈。
“這個方案太激進了,會導致大量下崗工人,影響社會穩定!”鄉黨委委員老張第一個表態。
“企業整合容易引起內部矛盾,管理難度會加大!”另一位委員附和。
“王主任剛來不久,對我們這里的情況還不夠了解,建議再深入調研后再定方案。”這是明顯的拖延戰術。
爭論中,我注意到鄉長老李始終沒有表態。最后,他總結道:“王主任的方案有一定可行性,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建議先從磚廠入手,進行試點改革,取得經驗后再全面推進。”
會議就這樣不咸不淡地結束了。表面看是個折中方案,實際上給了我一個突破口——磚廠改革。
會后,老李把我叫到辦公室:“小王,你太心急了。這里不比部隊,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給你爭取到了磚廠的試點權,你先把磚廠搞好,用事實說話,其他的事情就好辦了。”
我明白了老李的良苦用心,他在用他的方式支持我。
“謝謝李鄉長,我不會讓您失望的。”
“去吧,有困難找我,我盡力支持你。但記住,要講究策略,不要硬碰硬。”
得到這個試點機會,我立即著手制定磚廠改革計劃。首先是改革管理體制,實行廠長負責制,但增加財務監督;其次是更新生產技術,提高磚的質量和產量;最后是拓寬銷售渠道,直接對接周邊鄉鎮的建設項目。
但計劃剛開始實施,就遇到了重重阻力。
磚廠廠長王老四不配合,工人們觀望,甚至有人散布謠言說我是來“砸飯碗”的。更讓我頭疼的是,提議購買的新設備資金遲遲不到位,鄉財政以“經費緊張”為由拖延。
一籌莫展之際,我想到了部隊的老戰友劉強。他轉業后在省城一家機械廠工作,對制磚設備有研究。
我冒雨到鎮上唯一的一個公用電話亭,撥通了劉強的電話。
“老劉,我需要你的幫助...”
電話那頭,劉強爽快地答應了:“老王,你放心,我這就聯系幾個廠家,看看能不能給你爭取到優惠價格。至于技術指導,我親自來一趟!”
一周后,劉強帶著兩名技術員來到了松山鄉。他們對磚廠進行了全面的技術診斷,發現問題主要出在窯爐結構和原料配比上。
劉強不僅帶來了技術支持,還幫我聯系到了一個優惠的設備供應渠道,價格比市場價低了三成。
更令我驚喜的是,他還帶來了省城一家建筑公司的采購意向,愿意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我們的優質磚。
“老王,你選擇到基層來,我們都很佩服。這點忙,是我們做戰友的應該的。”臨走時,劉強拍著我的肩膀說。
有了技術支持和銷路保障,磚廠改革有了實質性進展。我說服鄉財政撥出一部分資金,又讓劉強幫忙申請了一筆省里的企業改革專項基金。
設備更新后,磚的質量和產量都有了明顯提高。省城建筑公司的訂單源源不斷,磚廠開始扭虧為盈。
隨著效益的好轉,工人們的工資也逐漸提高,從原來的月均120元增加到了180元。這在當時的農村,已經是很不錯的收入了。
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工人們的態度開始轉變,勞動積極性大幅提高。連一直不配合的廠長王老四也不得不承認改革的成效,開始積極配合我的工作。
半年后,磚廠已經成為全鄉效益最好的企業,不僅全額還清了原有的虧損,還為鄉政府上繳了可觀的利潤。
這一成功案例,給了我莫大的信心,也讓鄉干部們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鄉長老李在一次干部會上公開表揚了我的工作:“王主任的改革,給我們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效益,也證明了鄉鎮企業只要方向對、方法對,是完全可以搞活的!”
隨著磚廠的成功,我的改革方案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鄉黨委批準了我下一步的計劃——整合采石場和糧油加工廠,組建一個新的綜合性企業。
但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消息傳來——縣里要派工作組來松山鄉,對鄉鎮企業改革進行“指導”。
有人傳言,縣里對我這個外來的軍轉干部主導改革不滿意,要派人來“糾偏”。
面對這一變數,我心中不免忐忑。多年軍旅生涯培養的敏銳直覺告訴我,一場更大的考驗即將到來。
04
磚廠的改革成功,在鄉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原本虧損的企業開始盈利,工人們的收入提高了,鄉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變化的可能性。
磚廠的變化最明顯。新建的廠房整潔明亮,工人們穿著統一的工作服,干勁十足。生產線上,新設備高效運轉,日產量比過去提高了一倍多。
每天下午,成品區都會停靠幾輛大卡車,將剛出窯的磚運往省城和周邊縣城的建筑工地。
以往積壓在廠里的存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訂單和一筆筆定金。
老工人張大爺感慨:“我在磚廠干了二十多年,從沒見過這么好的局面。王主任來了,磚廠像換了個模樣!”
隨著磚廠效益的提高,我開始推行利潤分配改革,實行基本工資加效益獎金的制度。工人們的收入與產量和質量直接掛鉤,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
磚廠的成功,讓周邊鄉鎮眼紅。不少鄉鎮的領導前來參觀學習,打聽改革經驗。
一次,鄰近的柳林鄉黨委書記親自帶隊來訪,參觀了整整一天,臨走時握著我的手說:“王主任,你們的經驗很寶貴,我們要好好學習!”
鄉里的地位也因此提升。縣里開始重視松山鄉的企業改革,將其列為全縣鄉鎮企業改革的試點。
鄉長老李找我談話:“小王,你的工作得到了縣領導的肯定。接下來,我們要擴大改革成果,把其他企業也盤活。”
我點點頭:“李鄉長,我已經準備好了下一步的方案,準備把采石場也改造一下,引進新設備,提高石料的品質和產量。”
老李笑著說:“好!我支持你。這次縣里下撥了一筆企業改革資金,我爭取多分配一些給你用。”
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快,我的工作也越來越忙。每天早出晚歸,穿梭在各個企業之間,解決各種問題。晚上回到宿舍,常常還要處理各種文件和報表。
妻子和孩子也搬來了松山鄉。鄉政府給我們安排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雖然簡陋,但總算有了家的感覺。
妻子起初不適應鄉鎮的生活,但看到我工作的成果和鄉親們的認可,也漸漸理解了我的選擇。
“老王,看到你這樣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樣子,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你當初要選擇來鄉鎮。”一天晚上,妻子突然說。
我笑了笑:“在城市,我可能只是千千萬萬公務員中普通的一個。但在這里,我能真正做些改變,讓老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
妻子點點頭:“我支持你!”
隨著磚廠改革的成功,我開始著手解決其他企業的問題。采石場引進了新的破碎設備,提高了石料的均勻度;木材加工廠開始生產更高附加值的家具;服裝廠與省城一家外貿公司合作,接了一批出口訂單。
這些企業漸漸走上正軌,開始為鄉里創造利潤和就業機會。
鄉黨委對我的工作越來越支持,甚至有意將我培養成鄉里的重要干部。鄉長老李多次在縣里的會議上表揚我的工作成果,讓縣領導對我這個“軍轉干部”有了新的認識。
就在一切看似順利的時候,一個突發事件打破了平靜。
那是一個平常的工作日下午,我正在磚廠檢查新設備的運行情況。
鄉政府的小周突然騎著自行車匆匆趕來:“王主任,縣里打電話來,要你立即去縣政府報到,沒說什么事。”
我心里一沉。這種突然召見,一般不會是好事。我腦海中迅速閃過各種可能:是不是改革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是不是有人在縣里告我的狀?還是我在工作中犯了什么錯誤?
匆忙收拾了一下,我騎上自行車往鄉政府趕去。路上碰到了鄉長老李。
“聽說縣里叫你去?”老李似乎已經知道了消息。
“是啊,不知道什么事。”我有些忐忑。
老李神秘地笑了笑,拍拍我的肩膀:“你小子有福了!”
這句話讓我更加迷惑。到底是什么事?
我騎車到鄉政府,換上僅有的一套稍好的衣服,搭乘鄉里唯一的一輛吉普車前往縣城。
一路上,我心里七上八下。鄉長那句“你小子有福了”在我耳邊回響,卻猜不透其中深意。
縣城比起松山鄉繁華得多,街道兩旁的商店林立,人來人往。吉普車停在縣政府大院,司機小李指了指大門:“王主任,您直接進去報到吧,我在這等您。”
縣政府大樓宏偉氣派,我平整了一下衣服,深吸一口氣,走了進去。
服務臺的工作人員聽我說明來意,立刻打了內線電話。很快,一位年輕的工作人員匆匆走來:“您就是王建軍同志吧?請跟我來。”
我跟著工作人員穿過長長的走廊,來到三樓的一間會議室。推開門,下一刻我頓時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