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說:
人到中年,婚姻似乎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曾經的甜言蜜語,早已被柴米油鹽磨平,昔日的浪漫深情,也被一地雞毛的碎屑取代。
夫妻倆同住一個屋檐下,卻像是合租的室友:
你玩你的手機,我刷我的劇。
你加班到深夜,我早睡不打擾。
偶爾搭句話,要么是詢問孩子的近況,要么是樓下幫忙順帶取快遞。
彼此之間,看上去沒有什么大矛盾,但也談不上有多恩愛,離不了,可也過不好。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一種名為“干婚”的婚姻模式悄然流行,成為了不少中年夫妻的新選擇。
01.“干婚現象”悄然流行
什么是“干婚”呢?
顧名思義,就是干巴巴的婚姻,像是被抽干了水分一樣。
兩個人雖然是名義上的夫妻,仍然受法律保護,但卻各過各的,互不干涉。
這種狀態,更像是搭伙過日子,你做什么與我“無干”,我干什么你也別管,彼此心照不宣的維持著婚姻的空殼、表面的關系。
之前我跟一位在北京定居的大學同學聊天時,他就提到自己已經提前步入“干婚”行列。
他說,日子過久了,也不知道為啥就變得“寡淡如水”,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就跟妻子分房睡了,這一分,就熬到了孩子小升初這個節骨眼。
原想著破罐子破摔,與其這么耗著,還不如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但是后來想想,婚姻這事兒,跟誰過還不是一樣呢?
與其面對婚姻的破裂,給孩子的成長蒙上一層陰影,倒不如心照不宣,找到一個平衡點,保留體面的同時,給對方一定的空間和自由。
聽到這些,讓人無奈且心酸。
其實,比起離婚,似乎“干婚”成為了不少中年夫妻對生活的“最優解”。
有的人想不通,既然婚姻都沒有愛去維系了,為啥還在苦苦堅持呢?
其實,在這種現象背后,有3個扎心的現實原因。
02.為什么選擇“干婚”?
對于人來說,生存有時遠比“情感”更加重要。
尤其是人到中年,早已過了“有情飲水飽”的理想階段。
而在“干婚”背后,其實是成年人對現實的權衡與考慮。
①因為孩子的緣故,不能離婚
因為孩子,或許是不少夫妻選擇“干婚”的主要理由。
作為父母,都害怕離婚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學業成長,帶來影響。
甚至還會擔心單親家庭讓孩子在社交中遭受非議、受到歧視。
于是,他們寧愿維持表面的完整,也不愿孩子承受家庭破裂的沖擊。
②離婚成本太高,離不起
人到中年,離婚遠不是上下嘴皮一碰的簡單問題。
也不僅僅是情感上的分離,更多的還有被經濟裹挾的一系列問題。
比如說房子、存款、孩子撫養權、財產分割等問題,隨便一項,都會讓原本平靜的生活,掀起驚濤駭浪,攪的天翻地覆。
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群,買房賣房都是大事。
再加上房價的變化莫測,很容易讓之前積攢起來的“人生底氣”蕩然無存。
說句實話,離婚的代價太大,還不如“湊合過”。
③需要保證“正常家庭”的假象
在中式文化中,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事情,還牽扯到雙方父母、親戚朋友,甚至是社會評價。
許多人害怕離婚后面對親友的議論、父母的指責,或是職場上的異樣眼光。
還有一些人,可能也會懼怕離婚后對自己事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比如《人民的名義》中的高育良,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所以,與其鬧到以離婚收場,還不如選擇一種體面,把這場有關“婚姻”的話劇,接著演下去。
03.選擇維系,就要好好經營
說句實話,看到很多人選擇“干婚”,我個人難以理解。
畢竟日子不是過給別人看的,而是過給自己品味的。
干婚看似是無奈之下的妥協,但長期來看,卻對夫妻雙方都是一種消耗。
所以既然選擇了維系婚姻,還不如以一種正向的態度,重新經營,讓其回到正確的軌道上。
畢竟,人生一世、草木一枯,短暫的讓人來不及觸碰,時光就悄然流逝。
因此,學會珍惜生活的點滴,或許就能重燃婚姻的希望。
作為夫妻,要多一些溝通,通過坦誠交流解開心結,錯誤的去改正、落后的要成長。
只有這樣,才能讓一段感情,煥發它本來的光彩。
更何況,誰最初踏上婚姻的殿堂時,都不是奔著“寡淡無味”的方向去的。
既如此,為什么還要以“彼此消耗”的方式,來折磨雙方呢?
如果說婚姻并沒有什么原則上的問題,也沒有到非離不可的地步,那么就試試相視一笑、重新開始。
畢竟,能陪你走過半生的,終究還是那個枕邊人。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