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70年前召開的萬隆會議確立了尊重國際社會主體多樣性的原則,為地區國家與域外大國關系提供了基本框架。在萬隆精神的指引下,發展中國家正形成一種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和集團對抗,強調發展權、自主性和平等共治的“全球南方安全觀”。這種安全觀挑戰了以文明等級論為基礎的舊秩序,主張通過多邊合作重構國際規則。在當前國際關系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全球南方”應繼續團結協作,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張云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今年是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這是歷史上首次亞非國家領導人集聚一堂的國際會議。今年也是二戰結束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然而在烏克蘭危機和加沙沖突的陰云之下,全球和平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今年還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30周年,但美國特朗普政府對全世界發起的貿易戰直接破壞了自由貿易基本原則,世界繁榮也再次處于歷史分岔口。回顧歷史,70年前的國際關系同樣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1955年2月,美國按照北約模式在亞洲地區組建了東南亞條約組織,在中東建構了巴格達條約組織,冷戰和陣營對峙的巨大陰影籠罩著亞非地區。
當時,29個亞非國家聚會萬隆,數量甚至超過聯合國成立大會。萬隆會議也成為戰后去殖民化歷史洪流中,新生獨立國家集體發聲的里程碑。70年后,我們紀念萬隆會議究竟要紀念什么?面對當前國際關系的亂局,我們更要在把握“全球南方”集體性崛起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從歷史和戰略的高度思考萬隆會議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認識萬隆會議可以說是非西方世界探索實現世界和平的重要起點,這也是“全球南方安全觀”的歷史和知識源頭。
圖片來源:新華社
首先,萬隆會議確立了尊重國際社會主體多樣性的原則,表明只有建構真正平等包容的新規范才能確保可持續的國際關系。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開始向全球擴張,并且以西方治理模式作為判斷國際關系的基本標準。當時國際社會的主體僅限于歐美“文明國家”——只有“文明國家”之間才能以主權平等方式締結條約;對于那些治理結構夠不上歐美“標準”的國家和地區,則締結不平等條約;如果被認為是“未開化”地區,就直接進行殖民統治,美其名曰“文明開化的使命”。這種等級制和歧視性的方式導致了“文明國家”之間的殖民地爭奪大戰。
二戰后,以意識形態劃界的冷戰開始,這本質上仍然是對國際社會主體多樣性的否認,延續了等級制度的國際關系基本結構。正如萬隆會議開幕式后提及的那樣,會議目的就是要決定國際關系的新標準和程序。萬隆會議最大的亮點是邀請新中國參加,這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不應該成為國家間在平等基礎上發展正常關系和國際合作的障礙。
無論是東盟還是上海合作組織,都在實踐中堅持平等包容協商的合作安全理念。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也明確提出,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應堅持主權獨立平等,推動各國權利平等、規則平等、機會平等。歷史證明,不平等、不公正是造成國際關系失衡和武力沖突的重要根源,無論是烏克蘭危機還是加沙沖突都證明了這一點。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其次,萬隆會議為地區國家與域外大國關系提供了基本框架,對外部大國組建集體防御軍事同盟可能導致的地區安全局勢惡化高度警惕。
萬隆會議召開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美國于1955年初在亞洲建立了軍事同盟性質的東南亞條約組織。萬隆會議的倡導者之一、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對大國組建的軍事同盟持嚴厲批評態度,他認為這些組織是大國控制地區的工具,對新獨立國家的主權、平等和尊嚴構成了威脅。然而,在參加萬隆會議的國家中,有許多也是集體防御軍事同盟組織的成員國,如泰國、菲律賓、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等。
面對軍事同盟問題可能造成會議分裂的危險,萬隆會議采取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方式。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的第五條規定,“尊重每一國家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承認國家在聯合國框架下行使自衛權的合法性”。這意味著會議沒有否定與會國以集體自衛權參加軍事同盟的權利。但是第六條規定,“不使用集體防御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反對將集體防御機制用于大國利益,主張國家間平等合作”。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一方面,萬隆會議沒有拒絕軍事同盟的成員國與會,但另一方面也明確提出了要求和提醒,即軍事同盟不能成為地區外大國干涉地區事務或國內事務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到一些國家退出了同盟,還有些國家通過建立自主的地區組織減少了對同盟的依賴。以泰國為例,盡管仍然保留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系,但同時積極參與組建東盟并在東盟中找到了新的國際認同,而東盟始終拒絕成為一個集體防御的軍事集團。可以說,東盟很好地繼承了萬隆會議的精神。
同樣,上合組織從一開始就秉持“結伴不結盟”的原則。上合組織的軍事演習針對的目標不是第三國,而是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三股勢力。中國的全球安全倡議明確提出,要堅持重視各國合理的安全關切,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一國安全不應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全球南方”地區的安全實踐歷史證明,拒絕以假想敵和威懾為基礎的軍事同盟,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安全爭端,建構共同的地區家園是常態。事實上,以北約為代表的軍事同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安全法則——恰恰相反,它才是“不正常”的特例。
當前國際關系處于不確定性極大的混沌狀態,然而從“全球南方”的安全實踐和理念演進歷史來看,我們應該對全球安全的未來有信心。這也是我們紀念萬隆會議70周年的意義所在。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英文版標題為 "Bandung continues to show the way"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