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稱“捏面人”,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區,在南方掌握這門技藝的人較為少見。然而,在桂林,一位“90后”年輕小伙不僅精通此技,還積極將其傳承并發揚光大。他就是2024年“桂林工匠”榮譽稱號獲得者,桂林市象山區林澤工藝品銷售工作室負責人、技師周林澤。
近日,記者來到周林澤所在的象山區田心村。剛在村口站定,就見身著黑色T恤的周林澤騎著一輛電動自行車從拐角處緩緩駛來。跟隨他穿過錯落的居民樓,便來到了他的工作室。從外觀上看,這棟建筑與普通民居并無二致,但步入室內,一塊“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桂林面塑”牌匾格外醒目。周圍陳列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與牌匾交相輝映,瞬間讓這方空間煥發出不凡的光彩,無聲地訴說著這位匠人的傳承故事。
祖輩薪火掌心涅槃
周林澤,1991年出生在象山區田心村。六歲那年,父母外出打工,他開始跟著外公陳來喜生活。陳來喜是家族面塑技藝的第三代傳人,周林澤的童年便在外公的面塑坊中度過。“我們家從外公的父親那一代起,就一直以制作并售賣小面人為生。我從小跟著外公生活,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和面。”周林澤回憶說,“當時年紀小,只覺得做這個太辛苦,心里不太喜歡。”盡管如此,日復一日揉捏面團的記憶成為歲月不可磨滅的烙印。在外公的言傳身教下,15歲的周林澤開始系統性學習面塑技藝。
命運總在不經意間轉折。在周林澤上初三那年,外公的離世讓他痛失至親,卻也將技藝傳承的薪火悄然遞到他的掌心。“外公把他那套牛角工具留給了我,并叮囑我不要嫌棄這門手藝,因為我的學費、伙食費都是靠這小小的面人掙來的。”那一刻,少年周林澤深刻感受到了傳承的重量,也在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將面塑技藝學好、發揚光大。
初中畢業后,周林澤開始學習烹飪專業。得益于兒時與面團打交道的經歷,他在烹飪領域如魚得水,天賦盡顯。僅僅學了一年,周林澤就在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廣西賽區的賽場上一舉斬獲中西面點兩個項目的第一名,同時也將食品雕刻項目的第一名收入囊中。隨后,他代表廣西參加全國比賽,也榮獲了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全國賽學生組食品雕刻項目的一等獎。
即便沉浸在烹飪技藝的鉆研中,周林澤也從未放下對面塑的熱愛,每天都會花至少兩三個小時鉆研面塑技藝。對于他來說,那一方小小的面團早已成為生命里割舍不斷的牽掛,藏著他與外公的獨家記憶。
中專畢業后,周林澤留校任教,成為一名教學烹飪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他始終懷揣著將面塑發揚光大的夢想,嘗試把面塑融入課堂教學。但在當時,面塑還是一門全新的課程,他想實現這一想法遭遇了諸多阻礙。領導不理解,學生不感興趣,同事們調侃地叫他“泥巴周”,可這些都沒能讓他退縮。為了證明面塑與餐飲的緊密聯系,他遠赴四川成都尋找相關材料。即便如此,他的努力依舊沒有得到學校的支持。
2021年,周林澤毅然辭去了安穩的教師工作,全身心投入面塑事業中。這一決定當時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但周林澤憑借著對面塑的熱愛,獨自踏上了這條充滿未知的道路。
古法新煉面里乾坤
辭職后的周林澤,回到外公當年守著面案的老地方,開始以面塑為生。此時的他,深刻體會到外公當年的不易,也更加堅定了傳承面塑技藝的決心。他深知,傳統手工藝要想在現代社會立足,創新是關鍵。
在一次制作“婚書”作品時,面塑出現長斑點、有酸味的情況,這讓周林澤下定決心改良配方。此后的一年半時間里,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配方。他以桂林三花酒、糯米粉、凡士林等為原料,經過反復試驗,不斷調整配方。為了探尋更好的配方,他甚至買來廣州面塑師傅的作品去化驗成分,歷經無數次失敗,終于研發出了無需添加化工原料就能防腐防潮的第七代配方。
在面團配方創新的同時,周林澤還在面塑的其他方面進行大膽革新。他用鐵絲搭建面塑的“骨骼”,突破了面塑作品的形體局限,讓作品更加生動挺拔;在色彩運用上,他選用繪畫顏料,使面塑作品不僅色彩絢麗,還能防霉防潮、永不褪色;在工具制作方面,他精心打造出精巧、標準的面塑套裝工具,讓創作更加得心應手;在作品設計上,他巧妙地將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創作出許多風格獨特的作品。
近年來,他的面塑作品《紅色記憶》在“喜迎二十大”全國首屆面塑藝術展中展出,參展作品《逍遙山水間》也獲主辦方收藏。不僅如此,他還連續兩年榮獲全國金手指泥面塑大賽金獎,多次在國外大賽中獲獎。在他的努力下,桂林面塑于2023年正式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九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24年,他本人也被評為“桂林市非遺傳承人”。
傳習造血匠魂不熄
自從下定決心傳承面塑技藝以來,周林澤從未將目光局限于個人工作室的方寸之地,而是以藝術火種播撒者的姿態,用指尖的面塑技藝為鄉村產業振興開辟了一條獨具匠心的道路。
他巧妙地將古老的桂林面塑與現代產業脈絡相融合,通過與文創、旅游、電商等領域的跨界合作,開發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底蘊與時代特色的產品。其創作的面塑作品不僅富有藝術價值,更在國內外藝術展覽中屢獲殊榮,成為收藏家競相追捧的珍品,讓桂林面塑的文化影響力通過藝術收藏的渠道輻射得更廣。
周林澤(右)正在給徒弟示范如何用鐵絲搭建面塑“骨骼
更為可貴的是,周林澤以傳統工藝為紐帶,為當地農民鋪就了一條致富新途。目前,他的工作室匯聚了來自桂林、百色、河池、賀州等地的35名成員,其中包括3名殘障人士。通過系統傳授面塑技藝,他幫助學員在當地建立手工作坊,構建起從制作到線上自媒體營銷的完整產業鏈。如今,工作室年銷售各類面塑作品上萬件,不僅讓農民在傳承技藝中實現自我價值,更通過可觀的經濟收入切實改善了生活條件。
多年來,周林澤始終以匠人之心守護文化初心,甘當傳承路上的“擺渡人”,積極做好桂林面塑傳承的傳幫帶工作。他先后收莫華劍、董榮至、楊詩琴、宋詩文、李杰、李富權等18人為徒,教授徒弟捏制面塑表情、身段以及揉面的技巧,指導推薦徒弟積極參加各類比賽。其中,楊詩琴獲第二屆全國金手指面塑大賽(少兒組)金獎,董榮至獲第四屆全國金手指泥面塑大賽(少兒組)金獎。莫華劍的面塑作品《國泰民安》參加了“喜迎二十大”全國首屆面塑藝術展。
周林澤向小朋友展示如何制作面塑
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帶著面塑作品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活動的展示現場,登上廣西新興領域青年成長交流會的舞臺,在一次次公益活動中,讓面塑技藝褪去蒙塵,以鮮活的姿態展現在眾人面前。他通過每一次交流、每一件作品,向人們講述桂林面塑背后的文化故事,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這項古老技藝的魅力。
周林澤在公益活動中展示技藝,讓面塑以鮮活的姿態展現在眾人面前
從家族技藝的傳承者到非遺文化的守護者,周林澤用二十余載的堅守與創新,讓桂林面塑從家族的小作坊走向了世界的大舞臺,也讓“工匠精神”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為每一個精心雕琢的作品、每一次耐心細致的教學、每一場充滿熱情的文化傳播活動。
而對于“工匠精神”,周林澤有著質樸卻也深刻的解讀:“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做好每一樣作品。做工匠對我來說,是一件開心的事。”這份開心,源于對傳統技藝的熱愛,也正是這份質樸的熱愛,成為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的不竭源泉。
來源丨桂林日報(記者黃敏 實習生唐晨曦)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